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职业学校专业育人机制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 ...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职业学校专业育人机制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 ...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职业学校专业育人机制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 ...,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如何科学构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学院从文化研究、课销樱程体系、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四个层面整体推进,形成了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鲁班文化”育人。学院弘扬“踏实严谨、自肆斗世主创新、精技强能”的鲁班精神,使其成为学院师生的精神追求,以品筑能,实现培育“鲁班传人”的目标。

二是实施“建筑文化”育人。传统建筑融合了民族文化中“礼制规范”、“道法自然”等儒家道家的哲学理念和传统风俗,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借此,我们以美筑真、悟道筑魂,培育师生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实施“家和文化”育人。“家和文化”中的“和”取自《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学院以“家和”文化的核心内涵,培育师生“聚情爱家、聚智兴家”的理念,借此以爱筑情、养正启智,推进“家国情怀”。

四是实施“裂肢节日文化”育人。传统节日时间架构“和谐有序”,浸润着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和“厚德载物”的道德价值。学院将其作为培育师生情感的纽带,着力构建和谐发展、归属意识,契合“以情筑德”,倡导“明礼修身”,用以提升文明素养。

“四位一体”文化育人体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补充,分别从人生需求的精神、专业、成长、生活的四个层面,浸润、熏陶师生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成为人才培养的沃土。

三、围绕“四位一体”采取了系列举措

一是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结合“省级特色名校”创建,将“四位一体”文化育人工作融入“936名校”工程项目,标的了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标准。

二是成立系列文化育人队伍。学院倡导结合文化育人、围绕专业教学,组建了40余个院级文化社团、60余个系级文化协会,开辟了文化育人新局面。

三是组织系列文化育人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个社团协会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诵、读、唱、摄、绘、演”等,融合“礼、乐、射、御、书、数”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师生儒雅气质。

四是开展系列文化育人研究。学院组建了“四位一体”校园文化育人领导小组,成立了“广厦艺术研究中心”,搭建了广厦书法、广厦绘画、广厦摄影、广厦剪纸研究所等多个团队,申报了文化育人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等,将文化育人不断推向深入。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 ...

原因:

1、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 教育本质 的最新认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对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一本质的新认识。

2、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3、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

扩展资料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 经济全球化 、信茄蚂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

为了提高我国的 软实力 ,为了实现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枯饥培养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没纳返届 三中全会 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析高校“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高校

内容提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的科学平台和有效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高校应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本文拟结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特点,探索适合高校的“三全育人”机制。

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物物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2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

“三全育人”,通俗上来讲,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或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或称全面育人)的总称。全员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按照师德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全程育人,就是要求高校教师在学生在校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时间上实施育人计划,通过整体把握、全局引导与推进、逐步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尤其强调学习的全过程育人;
全面育人,就是要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达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共同进步,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校园引导与社区管理的双重目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艺等全面发展。

3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特点

(1)全员参裤茄与,达成共识。全员参与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前提。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者“高校内部任课教师教自己的,辅导员老师做自己的,领导说领导的,群众做群众的”,甚至只有少数学生按照老师的工作安排计划进行,那是一定做不好的。当然,不同岗位的老师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2)全程设计,综合全面。“三全育人”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程设计和全面综合考虑,在学生入校前,学校会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比如:分别针对不同招生对象、不同地域来源进行初步设计;
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要求,设计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培养方案;
在学生报到入学后,还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力求做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3)多角度设计,全方位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整体推进,它以全员参与育人为前提,全程育人实施为载体,全面多维育人为重点,将育人工作分解到各环节,落实到各部门,贯彻于各项活动、各个环节的始终,成为各部门和全体教工的基本职责和重要工作。

4设计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文中也提到教育工作应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调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罩纯液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设计“三全育人”机制对于整个高校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践行纲要中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方面,构建“三全教育”有利于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每一位受教育学生的基本权益,并且针对不同地区各种需求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不会因为不公平、不普及而造成教育工作不能惠及全民。

另一方面,构建“三全教育”有利于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5高校“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1)可塑性强的大学生队伍需要正确培养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这是我们的事业继往开来、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这样,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并分别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2010年7月发布三项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大学生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高度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强调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支撑保障的长远思考。当前高校培养教育的对象大多为“90后”学生,多数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具有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意识弱、自我成才成长愿望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相对弱的人格通病,因而他们需要更多的教育、培养和历练。同时,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面临各种各样的外在影响和诱导,其中不乏不健康、非正面的内容,需要他们增强是非感、提高判断力,需要我们通过正确而科学的引导,帮助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必须在注重智力开展、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素质培养和全人教育。

(2)高等教育尤其要大力加强育人工作。高校加强“三全育人”和德育工作是由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决定的。从发展阶段看,从世纪之交到现在,正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征地造房子、布点招学生,曾经是不少学校的共同发展模式,甚至一些学校迄今还停留在这种水平上。正因为这样,内涵建设、育人工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得不到重视;
德育老师、辅导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这一点需要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从高校特点而言,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比较多地强调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要求、适应职业需求、适应社会现实的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技能大赛是其展示舞台,资格证书是其从业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建设往往被重视,公共课程开放和素质教育容易被忽视,极易受到岗位培训的影响,尤其是在强调校企合作和教师企业经历的背景下,德育和思政教师会难以适应,就此而言,切实加强高校的德育和育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多样,身份复杂,在中学教育培养阶段又不是成功者,进入高校教育也难以确立崇高而远大的人生目标。学生心理调适、目标确立等都有一个过程,需要在育人上花更多功夫和更大精力,才能克服客观存在着的更大育人难度。

6高校“三全育人”机制设计

6.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三全育人”保障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3)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6.2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6.3落实建立高校“三全育人”制度

(1)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2)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6.4整合高校“三全育人”三大支撑要素

(1)信息化支撑。标准化、程序化、交互性强的信息化办公平台是部门协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有利于协同事务的快速传输、批阅,二是可以标准化协同工作处理流程,三是有追溯性,便于事后追查问题,四是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目前有许多高校建成了行政服务办事中心,部门协同的信息化完全可以依托行政服务办事中心来建设,不但高效利用现在资源,还减少的重复建设。

(2)人才支撑。部门协同理念要落实到工作实践,需要人去完成。一支具备优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队伍,是“三全育人”体系下部门协同能够形成工作合力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参与协同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培育工作人员的协作意识,定期开展工作反思与交流,优胜劣汰,始终将部门协同战线上的同志保持在高水准。

(3)财政支撑。一是发挥资金引导作用,每年为部门协同研究项目提供资助,为参与协同部门提供特别预算资金,引导各部门和人员开展协同工作的研究和实践;
二是为参与协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提供办公经费和硬件支持;
三是为参与部门协同工作人员提供额外的薪酬和培训费用。

6.5建立健全“三全教育”评价机制

(1)确定全员育人的方案,保证育人目标的确定育人的方案不是班主任一人就能定下来的,需要全校领导、校级班主任、辅导员共同联合,共同讨论综合素质能力量化评比方案,最终确定每个年级的评优评奖的工作细则以及评奖流程,保证评奖工作的合理性。

(2)全员评价要公平、公正确定好评选情况之后,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各年级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组成监督工作小组,这样还能保证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干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学生公平、良好的形象。

(3)全员参与评审,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评优的答辩上,班主任教师与各院的领导、辅导员、班级干部等组成一个答评团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样能够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方向,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减少隔阂。

(4)全员参与评优,保证工作效率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的评优工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关怀和心理上的辅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上进、努力,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体现出来教书育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育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这一工作顺利完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有所差别的,所以,要想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所收获,就需要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优化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里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 “三全育人” 落到实处。

文化育人+专业育人 怎样炼就高职生的含金量 - 百度...

你好:冲贺冲
加快内涵发展,是高职院校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必须针对现实状况,认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突破瓶颈制约,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新作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内涵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应针对师资普遍存在的结构不够合理、“双师素质”教师短缺、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着眼长远发展、内涵发展,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推动内涵发展的主导者和实践者。只有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所作为,才能抓住内涵发展的关键。淄博职业学院建院以来,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全院拥有正高职称49人、副高职称3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从内涵发展的要求看,应当坚持引进、内培、外聘散歼并举,继续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引进。分利用国家、省市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博士生、硕士生,引进骨干教师、领军人物,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二是强化培训。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进修,提升学历水平;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三是搞好外聘。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企业、经营一线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激励措施,让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领头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
2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有新亮点。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重要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适应区域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和设置学科专业。从总体来看,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雷同、专业特色不鲜明等现象,致使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有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相背离,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淄博职业学院将在巩固提高现有8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10 个省级品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根据办学条件和市场需求,适时增设新专业,争取三到五年新上6个专业。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对专业实行动态管理,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不高且招生难、就业难的专业,坚决停止招生并淘汰。二是培植优势专业。重点支持在校生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专业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发展优势专业20个以上。三是打造特色专拍塌业。围绕淄博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与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以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抓好与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呼应的专业群、专业链的发展,打造形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
3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有新提升。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靠竞争力强的特色专业,靠科学的管理机制,靠先进的实训实验设施等等。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实状况看,实习实训制约了学生的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最紧迫的是完善实训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淄博职业学院将针对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用足用好用活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场所,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期,按照市的部署要求,牵头组建由有关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参加的淄博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加快内涵发展。
4在加强内部管理上要有新举措。高校管理与其他社会组织管理不同,具有独特性,不仅要管理教师,还要管理学生。高职院校的管理如何,事关学校的内涵发展。管理既是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的“通病”。加快内涵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符合高校管理特殊规律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的科学、规范。高职院校应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一是要实行全面管理。无论教学、实习,还是行政、后勤,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要有规章可循,实现管理的全覆盖。二是要实行全程管理。办

浅析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

摘要: 高等教育大力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计划,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模式,大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从专业定位、知识架构、能力培养及人文素质几个层面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产学研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协同育人”的研究基础

1. 政策背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经历了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中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核心任务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2011计划通过瞄准更深层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来设计,它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找到深度契合点,转化成生产力”。按照“2011计划”的设计,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全面、功能广泛的优势,吸收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建立一批新的协同创新平台,逐步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新模式。该计划重在推动高校内外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模式。

2.现状与机遇。“2011计划”出台后,教育界与相关部门在产学研用的协作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科研开发和知识增值的领域,而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可操作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事实上,“协同育人”理应是高校“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产学研用,如何引入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显然是更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实用型、应用型”。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其本质都是高级专业型人才,其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其工作岗位是生产第一线。因此,高职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与办学模式就必须依托行业、企业,确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局搭迹”的思路。枝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疗电子工程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加以简单介绍。1.专业特色与定位。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源于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的交叉结合学科,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而且也反映在技术方法上的融合,其目的'是电子信息等工程学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在高职教育背景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更多地与医疗器械产业、医院设备维护管理部分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医疗电子工程专业坚持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原则,结合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岗位为企业的产品注册检测、医院的医疗设备定期维护与购置,其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医学、电子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桐并力,能够从事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研究开发、系统调试、维护与检测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生核心工作岗位定位在医疗器械企业急需,同时又适合高职类大专层次的中高级技术岗位。

2.校企合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完善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模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医疗电子工程专业若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在医学高科技背景下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医疗器械开发企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多渠道合作办学,进行深入融合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改革,探求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失为提高医疗电子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协同育人”校企深度融合的基本模式

“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双方在生产、教学、科研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社会等多赢的效果。企业需要人才,渴望学校培养的人才“称心如意”,行业可以整合多数相关企业的诉求,参与完善整合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接触企业知识、了解行业及社会需求,对其自身今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社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引导和协调上述各方,实现不同目标下的利益共通。因此,“育人”是多赢的基础,只要参与合作的多方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够长期有效地贯彻执行下去。

校企深度融合是“协同育人”的根本,丰富合作内涵是“协同育人”的精髓,结合专业特点,学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层面:

1.岗位需求层面。本着高职教育“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的专业定位模式,分析所属学科自身的优劣势,聘请企业人士指导专业建设,成立由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人员组成的“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探究本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双赢合作为目标”的方针,确立对应行业中的职业岗位,以达到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职业链,并能顺应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专业内涵,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

就目前而言,医疗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集中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检测部门、客服部门、临床医院设备科等,学校可以与这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挂牌确立“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的就业岗位中,通过工作实践法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胜任能力的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事件访谈、客户专访等手段,获取学生胜任能力的有关信息。通过梳理上述信息,形成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讨论文档。在“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根据“实践专家挑选标准”,选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讨论分析论证专业的职业面向,得出专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排序、归纳形成职业的行动领域,包括工作任务描述、工作过程及方法、对象、工具、劳动组织和要求等内容,涵盖岗位群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

2.知识架构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集中讨论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用人需求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行业协会成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分析,通过融入职业元素的形式来制定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宏观与微观设计、制定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确立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标准的新思路。结合专业特点,完成工学结合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标准化,形成专业课程的体系标准,专业教师参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标准,融合课程特点,展开面向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从构建学习情境、制定学习目标与内容、筹划工作任务、探讨教学方法、确定课时安排和成绩考核计划等方面,逐项落实课程的校企合作开发内容,最终形成课程大纲和教学资料。

学校可对照各类专业课程开发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从政策、管理层面协助专业教师与企业跟进课程开发进程。专业教师自身应积极主动与该类企业沟通,参照课程开发标准,完成课程各阶段开发任务并收集课程教学资料。

3.能力培养层面。职业能力发展要经过“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在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中,进一步与“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管理人员探讨,通过分析专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与提取,确立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实训环节,使之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全方位对接。

4.人文素质层面。参与“协同育人”的各主体要素除了在课程建设、实训配套等实现合作开发与资源共享外,校企文化建设等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更应该值得重视。以素质培养为目标,搭建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育人课堂,让学生不仅有专业建树的科学追求,同时也要有文化成人的人文理想。

四、“协同育人”的成效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能够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赢。经由“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方研讨而确立的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定位、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明确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能力培养导向,让学校在专业办学和培养人才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教师与社会密切接触,能够及时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师资力量加强。“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接触社会、行业,增加了今后就业的个人竞争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也将使其工作更易得到企业认可。有些学生能够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有些学生在技术中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都是学生个人价值在企业中的体现。与学校建立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用人成本和培训成本。

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加强建设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层内涵。探讨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职教论坛,2013,(01)。

柴继红。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职教通讯,2011,(05)。

基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考试类型与方法研究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探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职业学校专业育人机制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 ...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职业学校专业育人机制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为什么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 ...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