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日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建设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日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建设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日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建设,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华东理工大学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么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是国防科工委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管为主,文、法、教兼备的多科 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于1956年创建,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现由国防科工委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海军国防生培养基地。建校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工业开路先锋--核燃料循环工程专门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65000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核军工事业、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学校由校本部、北校区、南昌校区组成。校园占地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0万册,电子期刊2000多种。学校下设国防科技学院、海军后备军官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核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4个学院,另在南昌校区设立独立学院--长江学院;现有55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管理专业,11个国防军工专业,1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0个硕士点,有4个专业合作培养博士生,具有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在校学生26000余人(含留学生)。全校教职工2000余人,教师中有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45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近6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5人,省级中断骨干教师5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
学校科技实力雄厚,有40个研究所,4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多位教授受聘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近年来,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60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发明专利10项,年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并互派留学人员。

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有馆藏丰富的地质博物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先进的体育馆、艺术楼,以及游泳池、室内球场、体操房和标准田径场等。拥有现代化的演奏厅和琴房、舞蹈房、美术展厅。办学条件优良,生均教育资源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学生公寓配置宽带网和电话。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 "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就业,今年我校招生计划7500人,其中本科5340人,高职专科2160人。近年来,学校招收国防生为海军培养后备军官,并与国防科工委、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二炮部队、武警部队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他们培养合格人才;并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福建等省市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向当地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是省内高校毕业生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就业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在2004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江西省70多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江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地理信息科学的就业前景如何?

地理信息科学的就业前景还不错,毕业生可在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工作。

该专业可以去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 地理信息系统 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 生产管理 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在国外的许多大学,而我国现有140所高校开设有该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国家各个部门信息化的进程,以及国内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的高科技企业的增多和发展壮大,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将增大,缺口也将扩大。

信息革命的浪潮方兴未艾,信息社会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我国已将 信息产业 列入 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必将获得巨大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将为该专业学子提供更多现代化的、高收入的、令人羡慕的就业岗位。

知识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了解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3、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 城镇建设 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4、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地理信息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建设

一、资源环境科学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资源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资源与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了解土壤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尤其是肥料养分资源)、生物资源等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及退化防治等的宏观管理与决策,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主干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
相关学科:植物学、地理学、生态学
主干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土壤-植物-环境分析、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微生物学、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土地退化与国土整治、微生物生理学。
就业方向与深造:能在农业、生物、环 境、工业、水利、林业、草业、食品、农资、自然保护区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资源规划、管理及利用,环境分析与评价,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生态建设、理论生态、遥感与信息技术、生物资源及应用等领域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和推广等工作,亦可报考本院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肥料学、资源环境生物等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Soil andWater Conservation &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主干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相关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林学、生态学,地质学、农业水土工程学
主干课程:植物学、生态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水文学、工程制图与CAD、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规划与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国土资源、水利、水保、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资源开发、工程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亦可报考或推免本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土壤侵蚀、流域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方向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环境科学 / Environmental Science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熟悉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生态学
相关学科: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微生物学、管理学
主干课程:环境学、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废处理与利用、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生物技术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亦可报考本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壤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四、地理信息科学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空间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熟悉遥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方法、GIS设计方法、遥感解译与地图编绘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基本能力;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及其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等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加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
相关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图像分析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地图制图、地图投影与变换、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制图、GIS设计与实现、Web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与模型、区域分析与规划。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建设、测绘勘探、基本设施、区域规划、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地图测绘、计算机制图、数字图像处理和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工作,亦可报考本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遥感模型与信息处理、GIS设计与数字制图等方向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Human geograph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对中小城市进行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主干学科:地理学、城市规划
相关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
主干课程:测量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画法几何与建筑工程制图、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快题设计、建筑学基础、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城乡建设、国土规划、土地管理、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大型企业等部门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亦可报考本校人文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六、环境工程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水、气、固废和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污染修复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政府等部门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规划、管理、教育和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相关学科: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生态工程
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生物技术、化工原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与CAD应用、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土壤学、水土保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治理、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亦可报考本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土壤学(国家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科具有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自1934年建校起就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 “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的陕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虞宏正教授、朱显谟院士以及张君常教授等一代又一代植根西北、甘于奉献的土壤学家长期潜心钻研、不断积淀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之后,整合了原西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学科点,使学科点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科领域更加完善、学科整体力量进一步加强。目前,本学科点现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 2 名,教授 36 人(博导 22 名),副教授 37 人,讲师 34 人,具博士学位获得者 34 人,留学归国博士 9 名,百人计划 3 名等,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
土壤学科点拥有国家级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16个专业实验室,6 个野外试验台站,其中 3 个试验站隶属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站点;拥有各类实验仪器及设备价值 约计1800 万元;中外文藏书 5.15 万册,期刊 344 种,研究条件与试验设备完善。并与美、英、俄、德、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研究单位和高效建立了长期的广泛合作关系与往来。
本学科点已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生44名;现在读博士生38名,硕士生72 名。 自1996年以来承担国家攀登计划、863计划、重点攻关项目、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198项,总经费6963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2项;发表论文972篇,其中SCI收录32篇, EI和CSCD 收录753篇;出版专著46部,译著5部,教材13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科始终追踪着国内外学科发展动向、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领域,为学科自身发展与完善不断地开展着各类创新性研究,又针对国家和西北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客观需要,将学科发展的方向明确地定位在从事“干旱、侵蚀”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水分资源、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科学管理、以及各类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领域与方向。
植物营养学(省级)
植物营养学科具有较长的历史积淀,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立时植物营养学科就随之诞生。先后于1983年和1993年分获硕、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农业资源利用获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一级学科授予权,属陕西省重点学科。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16名,其中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3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0人担任全国专业学会的理事或有关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或委员,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
植物营养学科已招收博士生30余名,毕业23名,有7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招收硕士生120余名,毕业100余名。该学科点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有在读博士生15名,在读硕士生61名。
近五年来,植物营养学科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专题、农业部948项目和等国际合作项目(中英、中德)200余项。合同经费达1800余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人年均经费约为2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陕西省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50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植物营养学科与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的有关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出访研究人员20余人次;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简介

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不仅在航天、资源勘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核爆监测、重大和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计、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具有辉煌的历史。创办于1909年的地质学系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这里曾名师云集、人才辈出,培养出了五十多位两院院士。成立于1959年的地球物理学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在我国地球物理学中众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于1983年的北大遥感所是我国最早开展遥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IS专业人才。

学院现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9个硕士生专业、7个博士生专业和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教授45名(长江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副教授39名。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重点学科2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

2006年学院的本科生招生总数为105名,将按照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院招生两种形式进行。前者包括地质学专业和地球化学专业,从一年级开始按照理科基地班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后者在一年级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学习,从二年级起按专业分流培养。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包括构造地质学和史前生命与环境科学两个学科方向,设有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教员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并与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构造地质学方向为国家重点学科,是研究地质事件、总结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并把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有机地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地球科学观的一门学科。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往往带动整个地球科学的发展。构造地质学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学、信息地质学、资源与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

史前生命与环境科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中重要生物类群的起源、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历史演变,探讨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生命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与生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列为优先领域,在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具显示度。本专业在重要生物门类起源与演化、生物演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是我国四个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门设有“地质学奖学金”(6000-2000元/人年),以鼓励优秀学生。地质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等技能以及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约60%)、出国留学深造(约20%)、在政府和科研单位工作的约占20%。

地球化学专业

地球化学专业是化学与地球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主要是利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各层圈的基本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具体内容包括自然元素、矿物、矿石、岩石的形成、演化历史、成岩成矿的实验和理论模拟研究以及各种相关的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等。

地球化学专业设有以下主要研究方向: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目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授10名,副教授9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目前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多项,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

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是我国四个国家地质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专门设有“地质学奖学金”(6000-2000元/人年),以鼓励优秀学生。地球化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等技能以及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等领域对地球化学人才的需要。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约60%)、出国留学深造(约20%)、在政府和科研单位工作的约占20%。

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通过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与研究,探索地球内部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专业是全国唯一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2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多数教师均有在美、欧或日本发达国家学习、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与国际同行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地球物理专业培养大学生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的外语基础与计算机知识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了解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能够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其他现代高新科技知识与技能研究与解决地球科学的能力,而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够成为一代新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大致去向为:50%保送国内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30%获全额奖学金自费出国读研究生,20%在有关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国家机关、著名企业和公司工作。

空间物理学专业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行星空间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天体的结构特性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利用空间平台研究太空环境下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利用探空火箭和各类航天器的空间探测技术。目前,专业的研究方向有:空间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空间探测技术等。

空间物理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师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国内合作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大学生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的外语基础与计算机知识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了解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能够运用物理学、数学及其他现代高新科技知识与技能研究与解决空间科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够成为一代新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除大部分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外,其余的主要志愿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航天与通讯和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空间信息科学主要研究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共享、可视表达等理论与技术,是电子政务、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

空间信息科学专业现有院士1人,教授7人,副教授9人。拥有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已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应用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为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扎实而广博的空间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能熟练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适合到信息与通讯、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交通、旅游、航空航天、公安、军事、海洋、水利等众多领域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IT企业从事相关等工作。相当比例的本科生将会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其中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可免试推荐硕博连读或直攻博士,或申请出国深造。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开设专业

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新一代GIS体系结构与技术、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建模、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理解、空间数据分布式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2.构造地质学专业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前寒武纪构造、构造变形机制与运动学、地球动力学、地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该专业在中国北方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和中生代大型推覆构造和变质核杂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质领域的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工作或学习过,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3.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授权培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之一。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和积淀,使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为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教授等都曾在这里任教。有20余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本专业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研究,科研方向也涉及到早期生命演化,第四纪环境、古脊椎动物学、综合地层学等方面的内容。本专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保持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关系,正在进行的长期合作研究达10余项。
4.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
从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相平衡、造山带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壳幔演化、沉积地球化学、油气藏成因理论、粘土矿物等方面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5.地球化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精确实验测定矿物溶解度研究热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以及提取水溶物类热力学数值的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全时标激光显微探针定年系统,可以进行K Ar和Ar
Ar同位素定年研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向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环境苛尔蒙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目前世界先进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可以进行超微量有毒污染分析。
6.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专业
研究天然以及人工合成的矿物原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生产或形成过程,研究天然矿物与地球表面各个圈层之间交互作用及其反映自然演变、防治生态破坏、净化环境污染。矿物工程研究侧重于矿物有用性能及其潜在性能开发利用。
7.固体地球物理专业
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发现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波理论与震源物理、勘探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等。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球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并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8.空间物理专业
主要研究太阳系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大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空间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大气物理学,日球层(即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及电波传播及应用、高层人气(热层和中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等。该专业已培养出一大批日地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内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9.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
主要从事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与应用、遥感数字成像与信息平台、智能交通与组合导航中的空间信息技术、遥感信息工程和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遥感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建设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建设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