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镇江大学沿革专业 镇江的历史沿革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镇江大学沿革专业 镇江的历史沿革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镇江大学沿革专业 镇江的历史沿革,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镇江的历史沿革

镇江市历史沿革建置列表时期朝代 名称 时间 治所 辖县 先秦时期西周 吴国宜邑 不详 不详 无 东周 吴国朱方邑越国谷阳邑 前473年-前223年 不详 无 秦汉时期秦 会稽郡丹徒县 前210年-前201年 丹徒镇 无 西汉 会稽郡丹徒县 前201年-前121年 丹徒镇 无 东汉 吴郡丹徒县 51年-129年
129年-220年 丹徒镇 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吴 毗陵典农校尉武进县 234年-282年 丹徒镇 无 西晋 毗陵郡丹徒县
晋陵郡丹徒县 282年-311年 丹徒镇 无 东晋 晋陵郡丹徒县
晋陵郡郯县/朐县/利城县 318年-345年
356年-431年 京口镇,丹徒镇 无 宋 南东海郡丹徒县/郯县/朐县/利城县 431年-479年 丹徒镇/不详 无 齐 南东海郡丹徒县/郯县/利城县 479年-502年 丹徒镇/不详 无 梁 南兰陵郡丹徒县/郯县/利城县 502年-558年 丹徒镇/不详 无 陈 南东海郡丹徒县/郯县/利城县 558年-589年 丹徒镇/不详 无 隋唐时期隋 蒋州延陵县润州
江都郡延陵县 589年-595年
607年-620年 京口镇 延陵县,永年县,曲阿县 唐 江南道润州江南道丹阳郡
江南东道润州 620年-742年758年-902年 丹徒县 丹徒县等 五代十国时期吴 润州 902年-937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延陵县 南唐 润州 937年-975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延陵县 两宋时期北宋 两浙路润州两浙西路镇江府 975年-1113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延陵县 南宋 两浙西路镇江府 1127年-1276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蒙元时期元 江浙行省镇江路
江浙行省江淮府
江浙行省镇江府 1276年-1356年
1356年-1368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朱明时期明 中书省镇江府
南直隶镇江府 1368年-1644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南明 南直隶镇江府 1644年-1645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满清时期清 江南省镇江府
江苏省镇江府 1645年-1667年
1667年-1911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太平厅 太平天国 江南省镇江郡 1853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 近代中华民国 江苏省丹徒县
江苏省镇江市 1912年-1928年
1928年-1949年 不详 无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南行署镇江市
江苏省镇江地区镇江市
江苏省镇江市 1949年-1953年
1953年-1983年
1983年-今 城区,京口区 丹徒县等 1928年至1949年2月镇江市为江苏省省会;
1949年4月拆分镇江县为镇江市和丹徒县,属苏南行署镇江专署;
1953年,镇江市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同时常州专区被撤销,原所属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扬中、丹阳、江宁、句容、溧水、武进、溧阳、金坛、高淳等11个市县,专署驻镇江市。
1956年,武进县划归苏州专区,原属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入镇江专区。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后复划回镇江专区。原属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入镇江专区,后复划回扬州专区。镇江专区辖10县。
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原属苏州专区的武进县划入常州专区。辖2市9县。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辖镇江、常州2市及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9县。
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恢复丹徒县。原由南京市领导的江宁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1县。
1970年,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专署驻镇江市。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1971年,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镇江地区辖1市10县。
1983年3月,镇江市改由省直辖。市区设城区、郊区2个市辖区。镇江市共辖4县2区。1986年9月,镇江市区设金山区、北固区为县级单位。撤销谏壁区改为谏壁镇,由市直接领导。撤销原郊区建制,设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8月17日,撤销金山区、北固区,以原区域设立城区;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置郊区,市属的谏壁镇划归郊区领导。198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郊区更名为润州区。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阳县,改设丹阳市。1994年撤销扬中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扬中市。1995年撤销句容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24号):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以原丹徒县的行政区域为丹徒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谷阳镇。
镇江是国务院颁布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中的五市之一。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

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创立初期
1914年7月,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简称“海师”)的前身――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在灌云县城板浦陶公祠开办;海州官立中学堂(前身为1802年海州石室书院,始建于1906年,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改组建为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
1928年2月,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兼办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易名为“江苏大学区立东海中学”。并在第八师范原址开设一个“乡村师范科”及附属小学和在海州东门里大仓巷开设附属实验小学。
1928年5月,学校改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东海中学”。
1928年9月,学校改名为“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
1928年9月,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东海中学支部建立。
1929年8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改名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
1930年7月,江苏省立东海中学改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后,初中部继续保留,高中普通科停止招生。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实验小学也相应改名为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校址在大全巷即今海州实验中学校园内),“乡村师范科”单独成立灌云乡村师范学校,与其附属小学一起脱离本部。
1937年11月,日军频繁轰炸海州,学校被迫停办,师生临时解散,图书、仪器,校具委派事务员保管,印信、契约、文卷移置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后移至盐城乡间。
1939年5月,日军为在连云港登陆,对海州进行多次战术性轰炸和进行报复性轰炸,东海师范学校被炸毁。
日寇统治时期
1939年7月,日伪成立苏北第二师范学校筹备委员会,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改为苏北第二师范学校。 1940年9月,苏北第二师范在原海师附小旧址(今海州实验中学)建立。
1942年7月,苏北第二师范改名为苏淮特别区东海师范学校。
1943年,学校改名为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
1945年8月18日,日本战败,学校停办。
国民党接管时期
1945年12月,筹备恢复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
1946年2月,淮海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挂牌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招收师范和初中各两个班。淮海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挂牌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国民政府通知校生学校南迁镇江,350名师生随国民党西撤军队抵徐州万慈小学;102人走南路辗转流落到镇江。
解放与建国后
1948年11月7日,海州、新浦宣告解放。学校开始复校工作。
1948年11月30日,徐州解放,滞留徐州的师生陆续返回,留在本地的教师被动员回校。学校开始整理学籍,调整班级。
1949年2月,学校初中部和师范部同时开办上课,并正式定名为山东省东海师范学校。学校接收东海县中(今江苏省新海中学)海州分校与私立乐德女校在海州中学堂原址(今二附小)开办东海师范二部。
1951年12月17日,学校接收国英中学,改为东海师范三部。
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并决定成立徐州专署,将原山东省代管的新海连市及赣榆、东海重新划回江苏。学校随地方领属关系变更改名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
1953年7月2日,新海连市政府决定,东海师范初中部与师范部分离,初中部所有班级划出,单独立校,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由市政府领导。
1955年,鼓楼小学划为东海师范附小二部。
1959年6月6日,江苏省东海师范学校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立东海师范附属小学校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82年,江苏省海州师范附属小学二部划出,单独建校,定名为海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1990年,学校除普师班外,设幼师、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专业班,有在校学生765人,学校占地面积56201平方米,建筑面积19819平方米,馆藏图书85000余册。附属小学2所,教育实习基地24个。
1994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在海州师范校园内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早期组织活动基地纪念标志”。1995年,海州师范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州师范校园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连云港市重要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连云港教育学院 连云港教育学院,简称“连教院”。前身为1960年6月正式成立的东海师范的小学教师函授部。1964年1月改称教师进修部。1966年师训工作中断。1977年9月改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同海师“一个班子,两块牌子”,负责连云港市区范围内的高师、中师函授工作,培训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1978年8月借用海州区幸福路原驻军营房单独立校,1979年8月,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在新浦区站南中学(即今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正式建校,新浦区站南中学更名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1980年3月,学校改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州师范恢复函授部。1983年,学校改为连云港教育学院、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连云港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学院占地33216平方米,建筑面积18362平方米。馆藏图书11万册。有附属中学1所,教师实习基地13个。
学院设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科研设备处、保卫科、人事处、办公室。开设中文、政治教育、历史、地理、生物、生物化学、数学、体育、英语等专业。在校生1059人。
教育学院根据连云港市中学教育现状、需求和趋势,一手抓师资培训、补偿教育和师训,一手抓在职教师培训、学历后的继续教育和干训。不仅注意传授文化业务知识,而且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面向农村中学,强化薄弱学科的培训。音乐、美术培训班实行“乡来乡去”的招生原则。 连云港师范学校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简称“港师”。1985年5月筹建,9月招生,借用海州师范教师上课。1986年新校舍建成使用。1990年有在校生532人,学校占地面积55027.5平方米,建筑面积12847平方米。
1986年,新浦区原教师进修学校(市民路)和云台区原教师进修学校合并,重新成立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1988年定址于连云港师范学校院内,于连云港师范学校“一个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有教职工13人,小学在职教师函授4班,170人。
学校倡导“献身教育、艰苦创业、为人师表、勤奋好学”的校风和“全面发展、创新务实、一业多能、热爱专业”的学风。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重视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基本功训练。
1988年,学校在站南小学、龙河小学的基础上成立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98年7月,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兼并刘��小学,成立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校区。 199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和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
1999年10月21日,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筹)组建成立。时任副省长王珉、市委书记郁家树为两校揭牌。
200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省海州师范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海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连云港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2001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并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2003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8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东校区划出,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2007年1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并入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2009年,学校顺利搬入位于新海新区的新校区。
2011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采取以分校区、半紧密型合作模式,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2011年8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合并组建教育集团,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龙河、盐河校区。
2014年10月,学校举办百年校庆活动。
2015年,学校升本、申建海州师范学院被列入20项重点突破事项。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史沿革

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 1912年,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由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 镇江教育学院 1959年9月,镇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建(文革期间停办)。
1983年7月,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改建为镇江教育学院。 镇江市职业大学 1979年9月,镇江仪表职工大学、镇江机械职工大学分别成立。
1982年5月,镇江仪表职工大学、镇江机械职工大学合并组建镇江市职业大学。 镇江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9月,镇江地区广播电视大学和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站分别成立。
1983年7月,镇江地区广播电视大学、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站合并组建镇江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 1985年3月,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创办。 1992年7月,镇江职业大学、镇江教育学院、镇江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4月,江苏省劳动经济学校建制并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5月,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建制并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2014年11月,镇江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日常工作委托成人教育学院进行。
2015年,新校区建成。

镇江舰艇学院的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运输技术学校的一个船艇专业。1978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镇江新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校附属船艇大队”。后经几次转隶,于1983年6月改建为陆军船艇技术学校。1999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

东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 。 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
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 。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校名 系科数
(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校名 系科数
(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 7(23) 1948 265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学 13(28) 1772 254 华东航空学院 2 453 52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 。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 。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镇江大学沿革专业 镇江的历史沿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镇江大学沿革专业 镇江的历史沿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