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华中科技大学历史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华中科技大学历史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属于哪个学院

院系设置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
哲学系
中文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系
法学院
基础医学院
药学院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法医学系
护理学系
计划生育研究所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
大学生艺术团
教育科学研究院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
历史研究所
国学研究院
体育部
网络与计算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工程实训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历史学
门类:历史学类
专业名称:历史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

华中理工大学,原直属国家教育部,前身为原高等教育部于1952年筹建的华中工学院。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同时,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同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初期,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武汉大学医学院并入,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
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历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其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由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5月,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械市建设学院、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6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立并挂牌。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了上海,建立了“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
创建时期的同济德文医学堂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即现在的同济大学;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大学;   1950年2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一号楼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实行4部一省共建的办学体制;   2000年6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成立并挂牌;   2007年5月20日,举行100年院庆。   2010年 成为首批10所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等学校医学院(部,中心)之一。
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门
?
药学院二号楼夜景
同济医学院地图
编辑本段教研现状
学科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有医学类本科专业16个,硕士点54个,博士点41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有教职工近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职380余人,副高职1100余人;在校本科生5600余名,在校硕士生2100余名,博士生1100余名。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血液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泌尿外),妇产科学,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教育部学位中心一级学科评估排名(2007年~2009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第1名   基础医学――全国高校第5名   临床医学――全国高校第6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高校第2名   中西医结合――全国高校第5名。    由同济医学院编辑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有21种,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编写出版了300余种参考书、工具书。学院担任教育部“十五”国家及规划教材主编10人;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45人;教育部21世纪教材主编24人。有19门(次)获国家优秀教材奖。该院有800余人(次)担任国内外学术团体理事(或委员)以上职务。
科研情况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   1978年到2007年,有751项成果通过鉴定,860项次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8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34项,国家其它部委科技进步奖11项。尤其是近几年来,学院全面落实“十五”发展规划,基础研究一年上一个台阶,一批重要成果令人瞩目: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四年来共获各类科技奖励162项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连续三年超过120项,居全国医学院校之首,创造了科研工作的“同济现象”。
校际交流
学院与德国有着长期友好往来关系,是中国对德文化交流的重点院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苏丹、马来西亚、香港、台湾、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0余所大学、研究所、医院和公司建立了校际合作项目关系。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250余人,短期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1910余人,授予268余名外国专家和学者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名誉顾问等称号,邀请和接待短期外国访问学者4100余人,培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600多名。编辑本段历任校(院)长
?   ?   宝隆 1907年~1909年   福沙伯 1909年~1917年   柏德 ?~1940年   宁誉 1940年   黄榕增 1941年   梁之彦 1941年5月~1942年1月   丁文渊 1942年2月~9月   阮尚丞 1942年1月~1944年   徐诵明 1944年~1945年8月   杜公振 1945年~1951年   唐哲 1951年~1968年   尹传昭 1968年~1972年   熊运发 1972年~1974年   张涤生 1974年~1981年   裘法祖 1981年~1984年   吴在德 1984年~1992年   薛德麟 1992年~1997年   洪光祥 1997年~2000年   向继洲 2000年~2005年   田玉科 2005年~2006年   冯友梅 2006年~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基础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药学院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法医学系   护理学系
研究所、中心、研究院
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血液病研究所   老年医学研究所   器官移植研究所   社会医学研究所   医学信息研究所   计划生育研究所   职业病医学研究所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所   环境医学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基础医学研究所   肝病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   医学人文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呼吸系疾病研究所   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   泌尿外科研究所
附属医院
附属协和医院   附属同济医院   附属梨园医院   附属襄樊医院   附属荆州医院   附属普爱医院   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附属精神病医院   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编辑本段校歌校训校庆
校庆日
5月20日(1924年更名为同济医工大学时所定)
老校训
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同济老校歌
(1927年创作)   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振兴工艺   真可惜 真可惜   同有耳目   同有手足   同有心思才力   不作工负了好教育   勤劳 诚毅   提携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   振兴工艺   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健康身体   真可惜 真可惜   同有心腹 同有肌肉   同有起居饮食   不学医负了好教育   慈爱 仁义   扶持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   健康身体   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格物穷理   真可惜 真可惜   同有头脑 同有智慧   同有星辰空气   不学理负了好教育   明彻 清晰   训练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   格物穷理编辑本段著名校友
求学同济
梁伯强 1916年-1923年 著名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金问淇 1919年-1920年 医预科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   贝时璋 1919年-1921年 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赋京 1920年毕业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病理学家   谷镜�F 1922年毕业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病理学家   沈其震 1923年入医学院 著名医学生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吕富华 1925年-1932年 著名药理学家 医学教育家   陶桓乐 1935年毕业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谢敏晋 1932年-1936年 著名微生物学家 生物制品学家   裘法祖 1932年-1936年医预科,科学院院士   武忠弼 1936年起求学,执教于同济至今 著名病理学家 世人称之为同济活化石   邵丙扬 1942年毕业,著名内科学家,首创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   过晋源 著名内科学家   钱信忠 医学院肄业 原卫生部部长   吴孟超 1949年毕业 科学院院士   吴�F 1950年毕业 科学院院士   张应天 1954年毕业 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陆道培 1955年毕业 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 1955年毕业 工程院院士   桂希恩 1960年毕业 著名传染病专家 贝利・马丁奖章获得者   韦加宁 1961年毕业 知名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周宏灏 1962年毕业 工程院院士   殷大奎 1964年毕业 原卫生部副部长   戴宗晴 1965年起师从裘法祖,全国劳模,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何界生 1969年毕业 原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
执教同济
王宝韫 1939年-1958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内科学家   梁之彦 1941年起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生理化学家   童第周 1941年-1943年 执教同济 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荣独山 1946年-1949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   姚永政 1947年创建同济寄生虫学馆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寄生虫病专家“姚氏钉螺”发现者   杨述祖 1946年起创建同济病理学馆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病理学家   李宝实 1947年-1955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耳鼻喉专家   于光元 1948年起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张涤生 1949年-1955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整形外科专家   屠开元 1947年-1955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的医学教育家,骨科学和创伤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蔡宏道 1949年起 执教同济 著名临床检验学家 环境卫生学家 医学教育学家   陈立功 执教同济公卫 同济与华工合并时发文表达同济人对此的关注   王智平 执教同济 哲学系教师 倡导医学生人文教育 其所做的《同济五歌》在同济医学院广为流传编辑本段百年华诞
07年5月20日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日迎来了百年华诞。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借助从中、德两国募来的捐助,开办了“德文医学堂”,这就是同济医学院的前身。2000年,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等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同年6月15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多年来,学院先后培养了7.3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其中包括10位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同济医学院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0所附属医院。 20日,德国卫生部副部长施罗德以及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8个国家的180余名外宾参加庆典仪式。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发来贺信,致以良好的祝愿。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华中科技大学历史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华中科技大学历史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