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云南大学天文学专业介绍 云南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云南大学天文学专业介绍 云南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云南大学天文学专业介绍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云南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

云南大学 占地面积约为4363.64亩。

学院介绍

云南大学(Yunnan University),简称 云大 (YNU),是教育部与云南省“以部为主、部省合建”的 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牵头单位。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0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 《不列颠百科全书》 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物首逗之一。1950年定名为云南大学。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1999年,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云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呈贡、东陆两校区,占地面积4363.64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2万册。下设27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1个 独立学院 、1个附属芹者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本科专业82个。有教职员工3023人,院士12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3月,学校下设27个学院,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有本科专业82个,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教育、艺术11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23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582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教学科研人员2017人,具有正高职称的507人,具有 副高职称 的675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219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教学科研人员193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44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23.1百分比,具有副高职称的84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43.8百分比。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136人,占教师队伍58.9百分比,硕士614人,占教师队伍的31.8百分比。

学校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千人、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70余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6人, 中科院 “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 中宣部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4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云南省级精品课程33门,云南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云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云南省级特色专业11个,云南省级重点专业18个,云南省级品牌专业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环境科学、化学、公共事业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大气科学、生态学、新闻学、网络工程、旅游管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民族学、汉语言文学、缅甸语、新闻学、历史学、化学、生态学、统计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罩卖档案学、旅游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会计学、行政管理、视觉传达设计、材料科学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制药工程、城乡规划、 金融学 、社会工作、网络空间安全、生物技术、体育教育、日语、印地语、天文学、广播电视学、 电子信息工程 、物联网工程、绘画、环境设计。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CDIO的国际化、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数理基础科学、信息安全、英语、民族学、金融学、材料物理、行政管理、法学、制药工程

云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旅游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环境科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生态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大气科学、软件工程、化学、新闻学、工商管理、法学

云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地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城市建设与数字城市实验教学中心

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然资源化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服务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 社会工作专业 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复合型法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1989年-2014年,云南大学连续七届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21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学校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云南省级重点学科。有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0个,含自主设置22个),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硕士学位授权220个,含自主设置40个),26个 专业硕士学位 授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民族学、中国学、数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生态学、统计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系统科学、物理学、公共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民族学、生态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

云南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民族学、中国民族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经济史、工商管理、植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数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关系、民族法学、有机化学、思想政治教育、遗传学、旅游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微生物学、化学、专门史、理论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艺学、公共管理、理论物理、气象学、系统分析与集成、生物学、金融数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物理化学、民族文化学、政治学、金融学

云南省院省校重点学科:金融数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物理化学、民族文化学、政治学、金融学

学术研究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四部委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备案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生物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中国史、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气科学、公共管理、社会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地球物理学、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艺术学理论、美术学、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药学、天文学、地质学、网络空间安全等

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其中,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5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20余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

2016、2017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2016)、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44项、青年项目14项、西部项目12项、委托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8项,其中教育部重大攻关委托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西部项目5项、专项项目2项。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电子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跨境网络空间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南亚洲象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创新团队

科技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尼地理资源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合成创新团队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实验室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天然产物转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等、云南省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微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植物繁殖适应与进化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等

云南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云南省高原湖泊及流域生态修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多年生作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大学喀斯特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特殊生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稀贵矿产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云南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云南省作物虫害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水光催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铜基及特种先进导电材料工程实验室、云南省云无线接入与异构网络工程实验室等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人类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谱传感与边疆无线电安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

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化学原料药及药物中间体工程研究中心等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周边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研究基地、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滇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地

云南高校新型智库:沿边开放与经济发展智库、西南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智库、边疆民族问题智库、民族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智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智库、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智库、法治云南研究中心智库

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科技创新团队、非线性分析和优化科技创新团队等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西部发展与社会转型研究团队、云南省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团队、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研究团队、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团队、云南农村综合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团队、中国西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研究团队、云南对外开放与周边安全研究团队、当代缅甸与滇缅关系研究团队、能源安全研究团队、云南旅游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团队、云南城镇化与多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研究团队等

对外交流

截至2022年3月,学校与国际上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数据库,有8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实施院校。留学生生源国数量达70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的留学生培养基地,发起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学术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云南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为3008610册(其中图书馆藏书2766592册。资料室藏书242018册),藏书以生物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及地方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和收藏特色,170170册古籍线装书及2000余种民国时期报刊为珍藏。另有电子图书841130册,中文数据库35个,外文数据库54个。

图书馆馆藏线装古籍图书有107种古籍图书定为珍善本,大部分为明中叶嘉靖、万历时期刻本及清初刻本。其中有宋元递刻本、海内外孤本、名人学者题跋本及稿、抄本,彩绘本等。明刻本有内府本、国子监本、藩府本、书院本、著名坊刻本和家刻本。东陆校区设有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3月,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文化传统

校徽

云南大学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环形带书以“云南大学”的中英文字样和建校时间,云大中文标准字体为毛体,内圆正中是“会泽院”线描图案,该图像标志下方是“1923”字样,代表学校最初创建年份。

会泽院线描图案—因会泽院乃云大标志性建筑,几与云大同龄(东陆大学开学之日即会泽院奠基之时),故最可象征云大。会泽院线描图案中之梯级,长条为“十”,短条为“一”,以九长条为“九十”,五短条为“五”,点明“九五”之数。整个图案为海蓝色,寄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

校徽为题有校名(毛体)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的校徽为红底白字,本科生的校徽为白底红字,研究生的校徽为蓝底白字。

报考天文学专业的要求

一、学科介绍: 学科:理学 门类:天文学类 专业名称:天文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数学、物理和天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天文学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天文、物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天文观测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 计算机应用 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系统的数学及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缺祥掌握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宽冲本知识,以及进行天文观测的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具有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天文学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 5.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天文学 主要课程:大学数学、 大学物理 、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动力学、普通天文学、实体 天体物理 、恒星物理基础、计算天文学入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天文观测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二、报考要求: 1、眼睛不能有色盲或者色弱(这一点的话会在招生简章上有体现,具体的你可以看看简章) 2、伏巧搏具备良好的理科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物理及化学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一定要过关。并且高中你一定要读理科才行,这个专业是不招收文科生的。 3、成绩一定要好,这一点是硬性的指标,目前国内开设天文学专业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这些高校都是一些211、985重点高校。 我十分热爱天文学,不知道能否帮到你,但愿能助你一臂之力吧

云南大学的理科专业有什么?

云南运渗大学理科专业:

金融学,

会计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财务管理,

工商管理,

财政学,

网络与新媒体,

行政管理,

泰语,

生物科学(国家生物学基地班),

人力资源管理,

生物技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软件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际政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通镇搏信工程,

数理基础科学(国家数理基地班),

国际商务,

生物科学,

电子信息工程,

物流管理,

物联网工程,

英语,

大气科学(定向),

电子商务,

工程管理,

保险学,

旅游管理,

制药工程,

统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御悄祥,

社会学,

日语,

大气科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网络工程,

环境工程,

越南语,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社会工作,

禁毒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物理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应用化学,

化学,

生物技术,

建筑学,

法语,

档案学,

信息安全,

园艺,

城乡规划,

生态学,

数字媒体技术,

环境科学,

风景园林,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植物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天文学,

地理信息科学,

缅甸语,

哲学,

材料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材料物理,

财务管理(中加项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加项目),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中国哪所大学的天文系最好?

不同学校各有侧重。全国开的也就5、6个学校吧。以下回答主要针对考大学(本科)。
其实,国内开设天文专业的学校基本上本科阶段的基础教学都是没有问题的,无须担心。

北师大和南大的天文专业历史较久,老牌天文强校,较有口碑,特别是南大,无需多说。都聚集了一批有侧重方向的学者。附近都有镜子,有专门的天文台、研究院。南京紫台影响非常广泛,不过最近几年好像有点起伏。北师大附近还有中科院、各种中央。听说南大的好就业……

中科大和北大的天文系是最近几年开的,势头很猛,特别是北大的听说很强大。两家无论是学术还是其他各种资源都很集中,聚集的人才方向稍微多些,研究方向也比较杂。本身学校很强,大家都懂的。附近都有镜子,有天文台研究院、还有中科院、各种中央,特别是北大。北大和中科大各有千秋,无论去哪个都很好。听说中科大的优势是天体物理。中科大本身校内偏理工,汇聚各种理工科学神,科研学习氛围很好。北大的优势方向不太清楚。

中大的天文专业是13年新开设的,硕士阶段有,不知道本科阶段有没有。李淼先生好像被请过去了。师资应该是没问题的。全国范围内广东一带天文很热,北京之后就是广东、福建了,爱好者众多,基础深厚,可以说氛围特别好。不过和上面的几个学校不同,它附近地区好像没有什么镜子可用。等文昌发射场投入使用后,附近可能会设立相关天文机构。

13年时听说厦大也要开,不太清楚现在开没开。很久以前厦大有天文课,后来废除了碰汪轿,有开设天文的历史。现在重新开设,师资情况不清楚。官方放出的消息不多,小道消息也不多…………反正福建的天文热情也比较高,特别是福州一带。我不了解厦大的天文专业,就不说了……

我觉得考大学,按批次填,大致的:
北大/南大>北师大>中科大>中大
(我不清楚厦大的情况)

有不少人觉得南大天文系比北大好,特别是不愁就业这一点。说实话紫台里南大学子真的很多……
so,比就业牢靠的话,或许南大更好。
南大天文教育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很靠谱。
我个人觉得,北京地区【各种】资源强势聚集,无论什么时笑肆候选择的余地都很大。对我而言更陵巧有诱惑力。
不过,毕竟是北京,可能会受到某些制约。
并且在北京的话,生活压力应该比南京大,特别是经济方面……

最后,学习加油才是硬道理!!~努力成为国内学霸中的顶尖吧!!!~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蜕变学习。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南大学天文学专业介绍 云南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