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通辽职业学校扩招专业 求演员杨冬的资料?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通辽职业学校扩招专业 求演员杨冬的资料?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通辽职业学校扩招专业 求演员杨冬的资料?,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杨冬的人物评价

“他是一位真正值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首先,他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水平令人称赞;其次,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负责但又是最平易近人的好老师。”这是学生眼中的杨冬。而杨冬自己说:“我没做过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他说,自己就是一名平平凡凡的老师——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杨冬多年来辛勤的付出。当老师容易,做一名好教师难。吉林大学文学院杨冬教授25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其中,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我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998年,杨冬教授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凯态设”岗位正职负责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至今,25年过去了,提起杨冬的课,当年曾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仍津津乐道。 杨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回到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上海老家,而是在老师的动员下留校任教。很快他就担当起了欧美文学史和新建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的教学重担,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时中国的高校中可谓开了先河。从此,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一晃25年过去了,杨冬也从青年迈入了中年,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他曾经为之艰苦奋斗过的热土,深深爱着教师这神圣的职业。
虽然已经有25年的教学经验,可是每次在课前他还是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并重新查阅资料,在由杨冬自己编写的近80万字文稿的基础上填充新的知识。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他常年订阅《文汇读书周报》《书屋》《读书》等报刊,有时间便到书店查看新书上市情况。上课时,杨冬总是随身带着很多书籍,因为每堂课他都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书籍。其实,带参考书籍不仅是为了介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要告诉学生们这些书已经被翻译引进,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
至真至诚
尽管身为博士生导师,但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的课,杨冬仿宽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几乎从未落过一节课。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也会选择在课程间隙出去,决不会耽误课程。杨冬严格按照教学时间上课,即使是给博士生上课,也都会坚持到学期末。2006年底,在他的最后一节课的前一天,他也及时从中国人大邀请的会议中抽身赶回,完成一个老师的职责。
学生们都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做到从不落课。能做到或许容易,但能一直坚持做到就不是一般的职业精神那么简单了。从杨老师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负责’所容纳的份量,看到现实中的最好诠释!”
德高为范
和杨冬交流,会让你觉得“老师”应该是一个很高贵的词汇。有学生感慨道,杨冬老师的高贵应该孕育于朴素,他的生活并不艰苦,但他没有戴名贵的手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只是穿得干净利索;也有学生认为这种高贵是孕育于尊重,杨冬老师会在课前早早赶到教室,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课余时间总是会虚心地询问学生,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上课的进度是否合适;更有学生说这种高贵应该是孕育于智慧,杨老师总是会想出很多的花样让我们感受课本上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他教授的不仅是课本上应试的知识,更多的是社会现实和为人处事。 尽管杨冬身为研究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老师,但是很多英美文学专业、日本文学专业,甚至备孙亮包括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找他交流,而他也都不厌其烦地听大家谈论对于论文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曾经有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杨冬谈到了她论文的构思,可是他听完后直接说抱歉,因为觉得自己对那个领域还不够熟悉,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看法。然而4天后,当杨冬从通辽上完课回到学校时,他立刻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说想和那个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再谈谈论文的事。其实在火车上或在回宾馆休息的间歇,杨冬都认真对那个论题进行了思考,以求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建议。
杨冬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循,要做就要沉下去。做学问要读经典论著,并且要沉下去反复阅读。”虽然批评理论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但杨冬在写文章时对一手理论书籍从来都是反复阅读数遍才出一篇稿子。同时,他经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本书的读书笔记,并认真地与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修改论文杨冬总是一丝不苟,即使是对自修生,也绝不马虎,交上来的论文都会得到他诚恳的有建议性的评语。有时他甚至会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当面提出修改意见。杨冬对每位学生都非常负责,包括具体的思路以及平日的阅读情况等都很关心,对于每位学生论题的选择他更为熟悉。平时看书时,只要看到相关的书讯或与论文有关的摘论,他都会电话告知学生。就在其他老师都在努力扩招时,杨冬却始终很冷静,他常说:现在把学生都招进来他们很高兴,可能让他们都走出去才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 杨冬认为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为此,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在他心里始终坚持着“言教重于身教”的信念,并以行动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生活中,杨冬对待学生像慈父一般,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他都看在眼里,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每次回上海老家探亲,他都会给同学们带些特产,包括他作为交换教师在韩国教学半年,回国时,也会特意从韩国给十几个学生带一套精美的油笔,让每个学生深受感动。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好脾气的杨冬对学生也有“严”的一面。他的“严”主要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他的论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写一篇论文从来没有立即发表,而是至少放上一两年才拿出发表,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文章在时间中沉淀,让论文获得提升的空间。在学术上倾心相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杨冬也指导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帮助学生树立做学问所必备的学术道德准则。为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杨冬的论文从来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不与其他人合写,他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亲自进行研究、思考,在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等都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甚至详细到哪一页。因为杨冬坚持治学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得到更权威的资料,他亲自带学生们去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希望学生们也养成扎实的学风,学术诚实,抵制浮躁。
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比我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得到了认可。这是我最高兴的一点。”杨冬这样说。 说起西方文学批评史,在杨冬还是学生时,就对这个当时很少有人接触的领域产生了兴趣。杨冬凭借着最初的理想和青年人的拼劲、韧劲,坚持理论研究近20年。他在吉林大学开设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课程在全国开了先河。为了理论研究,多年来,书店在杨冬的生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不逛商店的他,只会自己亲自去选鞋,因为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是否合适。而“西方文学批评史”就是杨冬最合适的一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年的苦心研究,1998年他独立撰写并出版了《西方文学批评史》一书。有学者评价这本书:打开了西方文学批评之门,了却了几代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从此中国大学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讲堂上有了中国学者自己的教科书。它是近期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力作,标明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足以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
对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是杨冬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充实愉快,毕竟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是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感到很庆幸。虽然理论研究不免枯燥,但是通过自己的耕耘而获得成绩是最幸福的事,杨冬认为写作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杨冬正在扩充其“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当代部分,上百万字的论著,容纳了他无数的心血。
为了使自己的书籍更权威准确,即使是写几万字的内容,杨冬也常常要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杨冬的辛苦,学生们都很清楚。学生们都希望帮助老师,哪怕只是搜集些资料,可是他从来没有要求过。10余年来,杨冬始终强调和坚持独立的钻研精神。正是如此,从杨冬那里学生们真切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具体内涵,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有如何为人的道理。
在采访之初,笔者和杨冬一提起师德标兵的事,他便摇着头说:“弄错了,不应是我,其实默默付出的老师很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恰巧从事了教师这个行业罢了。”换做别人,笔者或许多少会怀疑他是否在过分谦虚。然而了解杨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诚的。采访中,他的事情大多是从学生口中得知。为了这次采访,杨冬的学生甚至要从沈阳赶回来为记者提供资料,因为他们希望这样一个不善于宣传自己,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独处于自己心灵的一角,守护着那最平常也最易被人忽视的职责的老师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每年评选优秀先进,他总是不断推辞。杨老师为人谦和、正直,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是一个堪称很有个性和魅力,被大家广为推崇和赞誉的好老师!”在杨冬自己看来,当一个好教师,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想要做实在的学问就不能功利和浮躁。杨冬就是这样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
杨冬所带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曾经有过的那份最珍贵的师生情谊,将永远珍藏在老师和学生们心中。而杨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到学生的电话,继续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春华秋实,用心血和汗水去耕耘的大地怎会不肥沃?岁月的累积,杨冬将继续坚持,并将收获更多

陕西三和专修学院到底怎么样?我很快就去了!怎么办? ...

时值民办学校的招生旺季,关乎民办学校生死存亡的“招生大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攻坚”阶段。在一些流动人口滑丛密集的地方,密密麻麻的招生广告,汗流浃背的招生人员,形形色色的招生活动正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各民办学校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夺生源,作为国内有名的民办教育大省,陕西的民办学校的生源大战就显得格外激烈,无论是民信基樱办学校集中的西安,还是西安以外的其他城市都是硝烟滚滚,一派热闹的局面。就连宝鸡这样的二级城市也在上演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招生大战,据了解,单宝鸡地区就有民办学校63所之多,而当地的两个最有名的民办学校也是老对手的陕西三和专修学院和陕西中北专修学院更是针锋相对,各出其招,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招生的机会。
模糊宣传误导学生
如今,民办学校在招生宣传中故意模糊淡化自己的民办身份以达到扩大招生目的已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在宝鸡调查采访时发现,就连三和专修学院这样的学校也是如此,记者在浏览该校自制的宣传资料时看到,和其他民办高校在招生广告中大谈其各种优越性一样,三和专修学院也对学校的民办性质也做了刻意的淡化,去掉了“专修”等词。然而该校的相关负责人对此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仅仅是学校名称的缩写而已,但实际情况和造成的后果却并非这位老师说的那样轻描淡写。据记者在采访调查时发现,就是目前很多在校学生也对该校的民办性质也不是十分清楚,更不用说外人了。
仔细思索,民办高校这种故意隐瞒办学性质的行为,其实质无疑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广大考生前来就读。不管学校的民办身份是不是影响考生选择学校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学校,有责任在自己的招生广告中明确告诉考生自己是民办学校。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对于学校的办学性质,考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悉,即使你不当面表明,考生和家长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了解到。与其那样,还不如一开始就把学校的真实情况告诉公众,从而取信于考生和家长,让他们在权衡之后,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
通过正面大谈各种优越性、隐瞒学校办学主体的行为,民办学校纵然可以吸引一些考生,进而让他们到学校去就读。但这种模糊学校办学性质来吸引考生的做法,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纸里包不住火”,学校的办学性质隐瞒得了一时却藏不了一世,到头来,有可能还会留下无穷后患。
发展才是硬道理,民办学校发展靠的是质量与实力。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呢?靠的是规范办学行为和高质量的教学。但有些民办学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影响到了社会对整个民办教育的评价。民办学校要想早日锋歼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妨首先从招生广告中开诚布公做起。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和决心来取信于社会,那又何必在办学性质上遮遮掩掩呢?如果连公开这一点的勇气都没有的话,又如何能够让人相信你有办好学校的信心和决心呢。
为多招生不择手段
目前,距新学期开学已经不足一个月时间,尽管没有西安民办学校那种剑拔弩张式的紧张争夺,但宝鸡的民办学校也不放过这仅剩的一点时间和机会,8月6日,记者刚到宝鸡火车站广场,就远远看到三和专修学院在大张旗鼓的在此招生,记者假称为堂妹咨询学校,一位招生人员立刻热情地介绍起学校来。他介绍说,三和学院是宝鸡地区最好的民办学校,目前在校学生就有6000多名,与此同时,招生简章上的内容也十分诱人:学生修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者,颁发省教育主管部门验印的大专、中专、中职毕业证,国家承认学历,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学院保证推荐安置工作,学生安置率达100%,就业率达95%。记者不禁要问一句,他们这样的承诺会不会兑现。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办学规模主要看其在校生人数。一些民办高校为了抢夺生源,可谓煞费苦心。许多民办高校今年下手都较早,一些学校的招生准备工作从4月就已经开始,目前抢夺生源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
记者三和专修学院设在宝鸡火车站前的咨询点就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招生人员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就在宝鸡市宝平路,家长问远不远,招生人员非常肯定地说:不远,坐16路公交车很快就到了。
其实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即使自己开车,从学校到火车站14公里的路程开车也需要20分钟,何况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坐公共汽车。
三和专修学院一位姓李的学生告诉记者,学校为了稳定生源,早就开学了,但根本不安排他们上课,而是安排他们到火车站“接人”。而有的同学干脆和招生老师去外地招生。即使在火车站招生,他们之间也有明确的分工,有的专门站在出站口迎接已经在学校报名的外地学生;有的则专门坐在摊位上对咨询者进行游说,哪怕只是将他劝说到学校参观一下也行;剩下的差事就是到广场上散发招生简章和宣传资料了。学生们虽然觉得这种做法不妥,但仍服从学校安排。
据了解,民办高校虽然招生工作从六七月份就开始了,但由于大部分高考落榜生只在最后关头才考虑上民办高校,因而在8月底民办高校招生的黄金时间里,即使成本高,学校也要采取人海战术,能多吸引一个生源就多吸引一个。
高额收费的背后
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死线。近年来,普通高校连续的扩招,使本来在资金、师资上就处于弱势的民办高校遭遇生存危机。经常有学校因招不到足够生源而不得不解散班级,劝学生转学,也有学校因资金问题,聘请不到合格老师、租住不起正规的校舍。而民办学校办学质量更是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由于大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国家高教自学考试,因而一些民办高校又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翻版,而完全忽视了民办高校提供特色教育、实用教育的优势。某些民办学校聘请退休老师,给人以教学内容陈旧、思想老化的印象。而学生因为毕业以后文凭得不到认可,更使民办高校的威信遭到质疑。
早在四五月份,三和专修学院的王同学就开始了招生工作。据他讲,暑假期间,学校动员老师和学生回老家“宣传游说”,到了七月份,学校进入“全民动员”的状态,“一切以招生为重”成为校领导的口头禅。这场生源争夺战在七八月份达到了白热化。该校一位负责招生的副院长说, “学校下一年日子过得怎么样,就靠这几天招生工作的好坏了”。
另据了解,很多民办高校制定的招生计划非常惊人,一个中等规模的民办高校都计划招收2000人左右。为了达到这个招生计划,学校不但招收高考落榜生、中专生、职高生,甚至初中生都可以入学。至于这些学生入学以后,是否能够通过国家规定考试科目,则不在学校考虑之内。
某民办学校的老师私下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所有领导和大批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都到外地,去做各地招生办和中学的“工作”,学校的政策是,每招一名学生给1200元的回扣。目前为数不少的民办高校在做类似的工作,回扣从800元到1200元不等。
这种高回扣不仅吸引了各地招生办工作人员和学校负责人为民办高校招生“卖劲”,更引来了众多“招生贩子”。不少民办高校招聘招生代理,根本不需要任何考察,手续也极为简单,惟一的原则是,招来多少学生给多少回扣。
记者了解到,一个不公开的行规是每招一名学生,民办高校返给招生人1000元至2000元,“这是中等回扣标准,学校每年学费为7000元至8000元”。另据透露,招来的生源越多,返还的数额越大。
近年来,我们陕西的民办高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可以说,民办高校的确圆了部分学生的大学梦,给那些落榜生创造了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其间一些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有些院校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宣传材料上写的那样真实。毕竟,上民办学校一年上万元的花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那是一个天文数字,需要父母流下多少血汗才能挣来。
王牌专业的就业骗局
8月6日,记者在宝鸡火车站采访时,看到穿着三和学院特有的校服并且胸前佩带着该校校徽的年轻人站在广场周围,在人群中一旦寻找到自己的同龄人,就立刻上前询问,同时还会递上一份该校的宣传资料。
目前正是民办学校抢夺生源的关键时刻,一些民办高校早早便打出对家长和考生最具“杀伤力”的就业牌,提前打响了生源争夺战的第一枪。
一种就业牌是承诺“包分配”,三和专修学院负责招生的鲁副院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安置率是100%,尤其是该校的王牌专业(高级护理、电气焊、烹饪、汽车维修等),据介绍,对于高等护理专业(这里指部队医院委培)的招生来说,学校完全可以承诺“包分配”,因为根据协议,各部队医院作为护理学院的定点实习医院,将每年接受一批护理学院学生参加轮转实习,如果实习合格将会留在这些医院就业,目前他们已经给这些部队医院输送了上万人才了。
但是根据记者的调查,三和学院的军队护理专业就业存在严重的欺骗行为,在三和的招生简章刊登的十几家军队医院,记者一一打电话核实,得到的答复是没有三和的学生在他们那里就业,只有个别医院告诉记者有人在他们那里实习。在西安市内的几家军队医院也告诉记者,没有三和的学生被安置在他们医院。其中著名的西京医院回答的很干脆:他们只招收本科学历的毕业生,而且必须有上岗证。而记者在宝鸡采访宝鸡卫生学校事一位副校长告诉记者,三和学院的毕业生根本就没有参加上岗证考试的资格。而在现在的地方医院和军队医院,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有上岗证。种种迹象表明,陕西三和的军护专业100%的就业率是在蒙骗家长和学生。而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三和的军护专业招生名额是1500名。
目前的高考落榜生和职高生求学,一般有四种途径:高教自考、学历文凭考试、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高教自考有专、本科,每门课程由国家统考,文凭硬,但难度较大,一流民办大学每学期的自考合格率也仅在75%—80%的范围之内;学历文凭只有专科,其中部分课程学院主考,部分课程参加省市统考,合格率比自考要高一些。参加这两种考试的学生不必参加入学考试。学历文凭读完专科可以直升自考、远程本科。
以其“登记入学、宽进严出、自主择业”的特点,民办高校曾被人视为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从第一所民办大学诞生起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始终以一种狐疑的目光打量着它们。而民办高校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弄虚作假欺骗学生等,更是进一步破坏了它在普通人心中的形象。
根据教育部门的规定,规范的招生广告内容应包括:学校全称,凡涉及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招生专业、培养目标、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总学时、收费标准、考试、证书发放以及广告审查编号等内容应当清晰、明白,不能含混。广告用语不得随意承诺:不得含有招工或许诺安置就业;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述教育效果的语言或保证;不得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较或者贬低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一流等《广告法》中的严禁用语等。
因此,工商部门特别提醒家长和考生遇到这样的招生学校时,首先要向相关部门了解这些学校办学的资质资格,不要轻信广告和招生简章。有条件应实地去参观、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择校对孩子的将来关系重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慎之又慎,切不可听信一家之言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目前,陕西省各地工商部门已迅速行动起来,针对招生广告中存在的违规和虚假宣传展开专项执法行动,为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而据记者了解,陕西三和专修学院目前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农村孩子,他们的家庭都不是很富裕,与此同时家长也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三和专修学院能否真的兑现自己对这些家长和孩子做出的承诺呢,我们不得而知。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哪个好

先让我狠狠BS一下这位 boy1979918 人士,回答问题是为了给别人参考,你这完全是诋毁啊。

本人就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在校学生,对内蒙古的那所大学不太了解,希望我的回答能给蔽郑提问的同学一个参考。

今年刚好是西北民族大学60年校庆,西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委的。学校分为2个校区。本部基本为研究生,榆中校区为本科学生。学校硬件条件相对还是比较好的。至于师资么,就我们院来说,教授和导师肯定是有的,虽然也有浑水摸鱼的老师,但是大部分老师都很负责。其实大学的学习风气不比高中了,在大学主要是看你自己了。我们班有学习刻苦天天上自习的,也有天天玩的。这完全是看个人了。

最后我来驳一下那位人士的回答。
1.据我所知,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有好多都留在兰州工作了,也没听说像你所说那样转头就走的。关于靠研究生,这也是出于自愿的吧,就算学校真的想逼你考研究生而问民委要钱,你也不见得能考得上吧。我认识的同学想考研究生的没听说谁是被逼的,都是自己选择的。╮( ̄▽ ̄)╭
2.西北跟南方本来就没法比,榆中校区是在郊区,但一望无际也太夸张了吧!又不巧衡是在荒岛上。本部校区修建的比较早,所以建筑多为藏族风格,本部的宿舍楼我没住过,但榆中校区的住宿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四人一间,有阳台。新修的2栋女生宿舍都是高层,带电梯的。在西北地区应该算条件好的了。至于实验室,我只去过一次,也觉得像迷宫,这是当初的设计问题,但是实验设备很好。关于图书馆,本部和榆中校区都有,现在只是在重新修建更好的图书馆而已。
3.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又不是娱乐场所。至于晚会什么的,在我印象当中经常都会开。晚会除了学生会组织外,各个学院或者协会都会组织,这都是看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吧。你不喜欢,再好的也觉得垃圾。至于噪音污染,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学校施工都是按照我们的作息进行的,没听见什么让人烦心的噪音。
4.民族大学当然以少孝并做数民族为主,我们前几天做作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400份问卷统计之后发现有30多个民族。好多民族我也是来了西北民族大学之后才知道的,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上次我们班出去玩,大家都做了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我觉得这应该是别的院校没有的优点吧。最后,我本人也是汉族。在西北民族大学呆的挺好。

以上就是给楼主的参考。
那天我们老师说,母校就是你一天骂她8遍,但不允许别人说一句的地方。
今天是真的深有感触啊!┭┮﹏┭┮

求演员杨冬的资料?

答案
杨冬

生日:11月 01日 职业:影视演员、歌剧演员语言:普通话 身高:180 厘米体重:70 公斤现住址:北京 出生地:四川 教育经历:北京电影学院

1999电影《远方》罗汉(男一号)导演:赵琪山
2001电影《村小故事多》郭金石(男一号)导演:于向远
2000电影《青春做伴》杨滨(主演)
2004电影《心桥恋人》小波(男一号)导演:潘峰
2003王保税(男一号)导演:王京
2004电视剧《开创盛世》李元吉导演:王文杰
2004电视剧《刑警使命》耿雨亮 (主演)导演锋余:郑小龙
2004电视剧《砺剑》秦铭导演:王卫国
2003电视剧《宫廷画师》小弟导演:张子恩
2002电视剧《恋爱舞曲》田歌(男一号)导演:郎晨
2002电视剧《警员小王》小王(男一号)导演:王志强话剧《马兰花》马郎(男一号)话剧《送冰的人来了》吉米综艺《山城棒棒军》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19 10:33  杨冬是幸运的,自从签约OO网以后,他的运气似乎越来越好。2004年年初,幸运地入选了著名导演郑晓龙的电视剧《刑警使命》中的男二号耿雨亮;2004年年底,又成功进入王文杰导演的《开创盛世》剧组,出演李元吉。由此,杨冬得到了“OO网最具导演缘演员”的特殊“荣誉称号”。这一切看起来,杨冬是幸运的,但是听他把自己的经历细细道来的时候才知道,在这些幸运到来之前,杨橡咐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

出生在四川雅安的杨冬,曾和少年英雄赖宁是同班同学。从小生活在山美水美的天府之国的杨冬,有着四川人的直爽和细腻。白净的皮肤、一张略显稚气的脸,乌黑发亮的眼睛不算大,却透着一股机灵劲。不但外形很清爽,他的能说会道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原来,杨冬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人。

回忆自己的经历,杨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高中毕业以后,有舞蹈天赋的杨冬进入了成都的武警文工团当了四年文艺兵,正是这四年看似艰苦的军营生活给了杨冬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也给他如今走上演员这个岗位铺了一条扎实的道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是杨冬演艺生涯当中第一次意外的收获,当年陪同战友一起报考电影学院的他却很顺利地通过考试。据杨冬说,从开始报考那天起,他就发现了表演带给自己的惊喜实在是太多,就开始迷恋上了表演。就这样,幸运的杨冬进入了电影学院97级表演班,著名演员黄磊是他的主任教员,杨冬还当上了班长。在黄磊等老师开创的奇思妙想学表演的教学课上,杨冬和全班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所有的表演才华都尽情地施展出来,不到两个月,全校所有的师生都被这群充满激情的孩子征服了。

看来,杨冬的四年大学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对“表演”这两个字的深刻领悟。他的大学是他的骄傲,他的老师是他的骄傲,他的同学们也是他的骄傲。

毕业以后,带着自豪和自信的杨冬进入了中国儿童艺术团,他是当年儿艺的台柱子。优秀的杨冬用他的表演才华和敬业得到了话剧团领导的赏识,成功出演了英文版话剧《马兰花》,是第六代“马郎”,这是近十年以来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惟一一位到了国家级话剧院就出演主角的演员。回想当初的出演《马兰花》的情形,杨冬感慨不已。为了熟练台词,杨冬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背台词,可见压力巨大,但是不服输的杨冬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得到了团里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英文专家的认可。就这样在话剧团兢兢业业地演了三年话剧,杨冬逐渐意识到作为学习表演出身的自己,如果不出演影视剧,不去体验崭新的东西,自己的演艺人生就会显得很单一。为了把自己的舞台剧经验与影视剧表演相结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杨冬,开始踏上了新的征梁基纯途——影视剧演员。

自从接触影视剧,杨冬的幸运之旅就开始了。多年的精心灌溉,杨冬的演艺事业在2004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2004年年初的时候,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第四部作品《刑警使命》在OO网挑选角色,杨冬被郑导一眼相中,成功出演该剧的男二号耿雨亮;年底又被十佳导演之一的王文杰看中,出演古装大戏《开创盛世》中的李元吉。一年之内,能同时与两位著名导演合作,杨冬似乎幸运得有些让人羡慕。

说到自己先后合作的两位著名导演郑晓龙、王文杰,杨冬感到无比庆幸。在他眼中,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导演,更是自己的老师,“有了他们的指点和提拔,我杨冬真是三生有幸啊”。当然,杨冬前进的步伐并不会终止于现在的成就感,他说自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看到杨冬脸上洋溢着的大男孩般的灿烂笑容,就知道杨冬是认真的,是执着的。

在OO网众多的优秀演员中,杨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征服了大家,他对OO网的感情也日益深厚,他说:“OO网就是我的‘娘家’,我不会给‘娘家人’丢脸的。”的确,以前是“电脑盲”的杨冬如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生涯”——学习用电脑上网。一脸认真的杨冬让人一点都不敢小觑眼前这位大男生。

生性活泼的杨冬,人缘也特别好,《开创盛世》剧组上下的所有人都很喜欢他。因为杨冬相信一句话:用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是不用真心就一定换不来真心。正是有这样的真诚,杨冬的演艺之路才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相信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如此明白的杨冬,也会有更多的幸运光顾他。因为,在幸运光临的时候,杨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提问人的追问 2009-11-20 12:19
他的年龄?
{文文} 回答采纳率:26.4% 2009-11-19 10:33

出生在四川雅安的杨冬,曾和少年英雄赖宁是同班同学。从小生活在山美水美的天府之国的杨冬,有着四川人的直爽和细腻。白净的皮肤、一张略显稚气的脸,乌黑发亮的眼睛不算大,却透着一股机灵劲。不但外形很清爽,他的能说会道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原来,杨冬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人。

回忆自己的经历,杨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高中毕业以后,有舞蹈天赋的杨冬进入了成都的武警文工团当了四年文艺兵,正是这四年看似艰苦的军营生活给了杨冬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也给他如今走上演员这个岗位铺了一条扎实的道路。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是杨冬演艺生涯当中第一次意外的收获,当年陪同战友一起报考电影学院的他却很顺利地通过考试。据杨冬说,从开始报考那天起,他就发现了表演带给自己的惊喜实在是太多,就开始迷恋上了表演。就这样,幸运的杨冬进入了电影学院97级表演班,著名演员黄磊是他的主任教员,杨冬还当上了班长。在黄磊等老师开创的奇思妙想学表演的教学课上,杨冬和全班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所有的表演才华都尽情地施展出来,不到两个月,全校所有的师生都被这群充满激情的孩子征服了。

看来,杨冬的四年大学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对“表演”这两个字的深刻领悟。他的大学是他的骄傲,他的老师是他的骄傲,他的同学们也是他的骄傲。

毕业以后,带着自豪和自信的杨冬进入了中国儿童艺术团,他是当年儿艺的台柱子。优秀的杨冬用他的表演才华和敬业得到了话剧团领导的赏识,成功出演了英文版话剧《马兰花》,是第六代“马郎”,这是近十年以来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惟一一位到了国家级话剧院就出演主角的演员。回想当初的出演《马兰花》的情形,杨冬感慨不已。为了熟练台词,杨冬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背台词,可见压力巨大,但是不服输的杨冬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得到了团里领导的认可,也得到了英文专家的认可。就这样在话剧团兢兢业业地演了三年话剧,杨冬逐渐意识到作为学习表演出身的自己,如果不出演影视剧,不去体验崭新的东西,自己的演艺人生就会显得很单一。为了把自己的舞台剧经验与影视剧表演相结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杨冬,开始踏上了新的征途——影视剧演员。

自从接触影视剧,杨冬的幸运之旅就开始了。多年的精心灌溉,杨冬的演艺事业在2004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2004年年初的时候,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第四部作品《刑警使命》在OO网挑选角色,杨冬被郑导一眼相中,成功出演该剧的男二号耿雨亮;年底又被十佳导演之一的王文杰看中,出演古装大戏《开创盛世》中的李元吉。一年之内,能同时与两位著名导演合作,杨冬似乎幸运得有些让人羡慕。

尽管如此,杨冬也会遭遇到意料不到的尴尬,话剧演员出身的杨冬会不小心把舞台表演的特征带入镜头中。对于一些经验欠缺所带来的麻烦,杨冬并没有感到气馁,在自己的不断摸索和总结中,他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杨冬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在任何的影视剧中,他都按照同期声拍摄来要求自己。正因为如此,在《开创盛世》中,杨冬得到王文杰导演以及老表演艺术家刘文治的认可。

说到自己先后合作的两位著名导演郑晓龙、王文杰,杨冬感到无比庆幸。在他眼中,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导演,更是自己的老师,“有了他们的指点和提拔,我杨冬真是三生有幸啊”。当然,杨冬前进的步伐并不会终止于现在的成就感,他说自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看到杨冬脸上洋溢着的大男孩般的灿烂笑容,就知道杨冬是认真的,是执着的。

在OO网众多的优秀演员中,杨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征服了大家,他对OO网的感情也日益深厚,他说:“OO网就是我的‘娘家’,我不会给‘娘家人’丢脸的。”的确,以前是“电脑盲”的杨冬如今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生涯”——学习用电脑上网。一脸认真的杨冬让人一点都不敢小觑眼前这位大男生。

生性活泼的杨冬,人缘也特别好,《开创盛世》剧组上下的所有人都很喜欢他。因为杨冬相信一句话:用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是不用真心就一定换不来真心。正是有这样的真诚,杨冬的演艺之路才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畅。相信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如此明白的杨冬,也会有更多的幸运光顾他。因为,在幸运光临的时候,杨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
问问团队聆听那诗路花雨共1人编辑答案 2009-11-19 10:38
生日:11月01日
星座:天蝎座
职业:影视演员、歌剧演员
语言:普通话
身高:180 厘米
现住址:北京
出生地:四川雅安
教育经历:北京电影学院
演出记录

1999电影《远方》罗汉(男一号)导演:赵琪山
2001电影《村小故事多》郭金石(男一号)导演:于向远
2000电影《青春做伴》杨滨(主演)
2004电影《心桥恋人》小波(男一号)导演:潘峰
2003王保税(男一号)导演:王京
2004电视剧《开创盛世》李元吉导演:王文杰
2004电视剧《刑警使命》耿雨亮 (主演)导演:郑小龙
2004电视剧《砺剑》秦铭导演:王卫国
2003电视剧《宫廷画师》小弟导演:张子恩
2002电视剧《恋爱舞曲》田歌(男一号)导演:郎晨
2002电视剧《警员小王》小王(男一号)导演:王志强话剧《马兰花》马郎(男一号)话剧《送冰的人来了》吉米综艺《山城棒棒军》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获奖经历
舞蹈《牛背摇篮》获广电总局和中央直属机关文艺汇演特等奖
小品《山城棒棒军》 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编辑本段]【吉林大学教授杨冬】   个人简历

杨冬,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祖籍江苏,1951年生于上海。1965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中。1969年到吉林省延边地区插队务农,先后做过农民、工人和机关文秘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期间,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 杨冬教授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他是一位真正值得学生尊敬的好老师!首先,他的学术钻研精神和学术水平令人称赞;其次,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负责但又是最平易近人的好老师。”这是学生眼中的杨冬。而杨冬自己说:“我没做过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他说,自己就是一名平平凡凡的老师——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但是在这句话的背后,是杨冬多年来辛勤的付出。当老师容易,做一名好教师难。吉林大学文学院杨冬教授25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其中,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我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998年,杨冬教授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至今,25年过去了,提起杨冬的课,当年曾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仍津津乐道。
忠于职守 至真至诚

杨冬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没有回到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上海老家,而是在老师的动员下留校任教。很快他就担当起了欧美文学史和新建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的教学重担,西方文学批评史在当时中国的高校中可谓开了先河。从此,他在这里扎下了根。一晃25年过去了,杨冬也从青年迈入了中年,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他曾经为之艰苦奋斗过的热土,深深爱着教师这神圣的职业。
虽然已经有25年的教学经验,可是每次在课前他还是会认真仔细地备课,并重新查阅资料,在由杨冬自己编写的近80万字文稿的基础上填充新的知识。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他常年订阅《文汇读书周报》《书屋》《读书》等报刊,有时间便到书店查看新书上市情况。上课时,杨冬总是随身带着很多书籍,因为每堂课他都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书籍。其实,带参考书籍不仅是为了介绍方便,更重要的是他要告诉学生们这些书已经被翻译引进,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
尽管身为博士生导师,但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的课,杨冬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几乎从未落过一节课。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他也会选择在课程间隙出去,决不会耽误课程。杨冬严格按照教学时间上课,即使是给博士生上课,也都会坚持到学期末。2006年底,在他的最后一节课的前一天,他也及时从中国人大邀请的会议中抽身赶回,完成一个老师的职责。
学生们都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做到从不落课。能做到或许容易,但能一直坚持做到就不是一般的职业精神那么简单了。从杨老师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负责’所容纳的份量,看到现实中的最好诠释!”
德高为范 严谨负责
和杨冬交流,会让你觉得“老师”应该是一个很高贵的词汇。有学生感慨道,杨冬老师的高贵应该孕育于朴素,他的生活并不艰苦,但他没有戴名贵的手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衣服,只是穿得干净利索;也有学生认为这种高贵是孕育于尊重,杨冬老师会在课前早早赶到教室,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课余时间总是会虚心地询问学生,自己是否需要改进,上课的进度是否合适;更有学生说这种高贵应该是孕育于智慧,杨老师总是会想出很多的花样让我们感受课本上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他教授的不仅是课本上应试的知识,更多的是社会现实和为人处事。
尽管杨冬身为研究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老师,但是很多英美文学专业、日本文学专业,甚至包括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找他交流,而他也都不厌其烦地听大家谈论对于论文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曾经有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杨冬谈到了她论文的构思,可是他听完后直接说抱歉,因为觉得自己对那个领域还不够熟悉,不能提出有价值的看法。然而4天后,当杨冬从通辽上完课回到学校时,他立刻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说想和那个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再谈谈论文的事。其实在火车上或在回宾馆休息的间歇,杨冬都认真对那个论题进行了思考,以求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建议。
杨冬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循,要做就要沉下去。做学问要读经典论著,并且要沉下去反复阅读。”虽然批评理论在常人看来枯燥无味是非常高深的学问,但杨冬在写文章时对一手理论书籍从来都是反复阅读数遍才出一篇稿子。同时,他经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本书的读书笔记,并认真地与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修改论文杨冬总是一丝不苟,即使是对自修生,也绝不马虎,交上来的论文都会得到他诚恳的有建议性的评语。有时他甚至会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当面提出修改意见。杨冬对每位学生都非常负责,包括具体的思路以及平日的阅读情况等都很关心,对于每位学生论题的选择他更为熟悉。平时看书时,只要看到相关的书讯或与论文有关的摘论,他都会电话告知学生。就在其他老师都在努力扩招时,杨冬却始终很冷静,他常说:"现在把学生都招进来他们很高兴,可能让他们都走出去才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
严师益友 言传身教

杨冬认为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他说:“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学生是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榜样,身体力行,把正气和所知所学都教给学生。”为此,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在他心里始终坚持着“言教重于身教”的信念,并以行动为此做了最好的注释。
在生活中,杨冬对待学生像慈父一般,平易近人地与学生讨论问题,学生的情绪有波动、精神不好、生活困难他都看在眼里,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每次回上海老家探亲,他都会给同学们带些特产,包括他作为交换教师在韩国教学半年,回国时,也会特意从韩国给十几个学生带一套精美的油笔,让每个学生深受感动。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好脾气的杨冬对学生也有“严”的一面。他的“严”主要体现在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严防学术造假上。他以严谨的态度影响学生,他的论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写一篇论文从来没有立即发表,而是至少放上一两年才拿出发表,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文章在时间中沉淀,让论文获得提升的空间。在学术上倾心相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杨冬也指导学生学会堂堂正正做人,帮助学生树立做学问所必备的学术道德准则。为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起到了表率的作用。杨冬的论文从来都是自己独立完成,不与其他人合写,他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亲自进行研究、思考,在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他人研究成果,包括观点、结论等都一一注明原始文献的出处,甚至详细到哪一页。因为杨冬坚持治学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得到更权威的资料,他亲自带学生们去北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希望学生们也养成扎实的学风,学术诚实,抵制浮躁。
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一字一句地进行修改,但绝不抢先署自己的名字。对此他的态度十分坚决:“学生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是他们的成果,今天他看到老师利用权力占了自己的便宜,将来他就会去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要把好的品质一代代往下传,而不能把违背学术道德的作风教给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学生比我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得到了认可。这是我最高兴的一点。”杨冬这样说。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说起西方文学批评史,在杨冬还是学生时,就对这个当时很少有人接触的领域产生了兴趣。杨冬凭借着最初的理想和青年人的拼劲、韧劲,坚持理论研究近20年。他在吉林大学开设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课程在全国开了先河。为了理论研究,多年来,书店在杨冬的生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不逛商店的他,只会自己亲自去选鞋,因为只有自己的脚才知道鞋是否合适。而“西方文学批评史”就是杨冬最合适的一双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9年的苦心研究,1998年他独立撰写并出版了《西方文学批评史》一书。有学者评价这本书:打开了西方文学批评之门,了却了几代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从此中国大学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讲堂上有了中国学者自己的教科书。它是近期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力作,标明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足以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是杨冬毕生的追求,他认为自己充实愉快,毕竟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理想的事业是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感到很庆幸。虽然理论研究不免枯燥,但是通过自己的耕耘而获得成绩是最幸福的事,杨冬认为写作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又是一个9年过去了,杨冬正在扩充其“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当代部分,上百万字的论著,容纳了他无数的心血。
为了使自己的书籍更权威准确,即使是写几万字的内容,杨冬也常常要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杨冬的辛苦,学生们都很清楚。学生们都希望帮助老师,哪怕只是搜集些资料,可是他从来没有要求过。10余年来,杨冬始终强调和坚持独立的钻研精神。正是如此,从杨冬那里学生们真切学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具体内涵,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有如何为人的道理。
在采访之初,笔者和杨冬一提起"师德标兵"的事,他便摇着头说:“弄错了,不应是我,其实默默付出的老师很多,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恰巧从事了教师这个行业罢了。”换做别人,笔者或许多少会怀疑他是否在过分谦虚。然而了解杨冬的人都知道,他是真诚的。采访中,他的事情大多是从学生口中得知。为了这次采访,杨冬的学生甚至要从沈阳赶回来为记者提供资料,因为他们希望这样一个不善于宣传自己,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独处于自己心灵的一角,守护着那最平常也最易被人忽视的职责的老师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认可。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每年评选优秀先进,他总是不断推辞。杨老师为人谦和、正直,无论在学术精神上,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是一个堪称很有个性和魅力,被大家广为推崇和赞誉的好老师!”在杨冬自己看来,当一个好教师,就是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想要做实在的学问就不能功利和浮躁。杨冬就是这样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诺言。
现在,杨冬所带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曾经有过的那份最珍贵的师生情谊,将永远珍藏在老师和学生们心中。而杨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到学生的电话,继续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春华秋实,用心血和汗水去耕耘的大地怎会不肥沃?岁月的累积,杨冬将继续坚持,并将收获更多

教学情况
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欧美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史”、“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等课程。
荣誉情况
论著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7项科研奖励。本科专业课程“欧美文学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课程,教学成果曾获吉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2002年,他被聘为该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项目——“欧美文学史课程建设”岗位正职负责人。
个人获得1998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师”,2006年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承担项目
独立完成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等3项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项目“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研究工作。
科研情况

主要从事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独立撰写出版《西方文学批评史》等学术专著多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批评史的意义》、《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浪漫主义诗学的三种倾向》、《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学术论文数十篇。科研成果80余次被《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评介、引用、转载、摘编。独立完成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等3项科研课题,目前正在进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项目“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研究工作。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1-19 12:33 【演员杨冬】   简介
生日:11月01日
星座:天蝎座
职业:影视演员、歌剧演员
语言:普通话
身高:180 厘米
现住址:北京
出生地:四川雅安
教育经历:北京电影学院
演出记录

1999电影《远方》罗汉(男一号)导演:赵琪山
2001电影《村小故事多》郭金石(男一号)导演:于向远
2000电影《青春做伴》杨滨(主演)
2004电影《心桥恋人》小波(男一号)导演:潘峰
2003王保税(男一号)导演:王京
2004电视剧《开创盛世》李元吉导演:王文杰
2004电视剧《刑警使命》耿雨亮 (主演)导演:郑小龙
2004电视剧《砺剑》秦铭导演:王卫国
2003电视剧《宫廷画师》小弟导演:张子恩
2002电视剧《恋爱舞曲》田歌(男一号)导演:郎晨
2002电视剧《警员小王》小王(男一号)导演:王志强话剧《马兰花》马郎(男一号)话剧《送冰的人来了》吉米综艺《山城棒棒军》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获奖经历
舞蹈《牛背摇篮》获广电总局和中央直属机关文艺汇演特等奖
小品《山城棒棒军》 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通辽职业学校扩招专业 求演员杨冬的资料?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通辽职业学校扩招专业 求演员杨冬的资料?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