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国内最专业的家庭医生排名 现在哪个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国内最专业的家庭医生排名 现在哪个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中国最著名的食品安全专家

蔡东联:1949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营养顾问,上海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袭消常务理事兼营养师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茶报编委、家庭用药编委、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编委、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拍正知常务编委、中国医学荟萃杂志编委、上海医学编委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多次。对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造诣颇深,为人正派,学风端正,多次被评为我校和外校优秀清雀教员和优秀带教教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博士后、硕士近20人。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等各类基金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的各种动物实验方法,以及毒理学急、慢毒性试验和特殊毒理学的畸变、突变和癌变研究的动物实验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和院医疗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主编出版《食疗.药膳》、《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 等近50本专著,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讲:临床营养学

卢良恕院士.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顾方舟,院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研究中曾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专著3部,先后5次受到国家级、部级、医科院级 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英国皇家内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分别于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授予他院士称号,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李连达,院士,辽宁沈阳人,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56年毕业。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将近50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学术论文230多篇,编写专著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类及各级科技成果20多项,先后进行70多种中药新药的研制和药理研究项目,其中有20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顾景范,营养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在国内首先从事热环境下维生素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的研究。改进了核黄素营养善微量酶学评价方法。七十年代先后主持研制成通用型十一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和创伤用十七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著有《静脉营养》、《热带营养》等。

李里特教授,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赵霖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并曾6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王学敏,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德国海得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7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及教授;1991年-1998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工作有:1993年起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1997年、2001年连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 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长海医院营养科兼职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年获得“创伤和应激时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及其防治”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作者);1989年获得“烧伤早期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第二作者)。主编参编了十余本相关书籍,如主编研究生教材“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等等。国外发表的SCI收录文章10余篇。主讲:基础营养学

钟燕,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营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群乳糖不耐受、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1999~2003年期间四次前往荷兰Groningen大学进行课题合作和技术学习,作为合作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该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营养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研究基金(ESPEN Nutricia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公关项目,上海市体育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2005年第8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奖”优秀奖。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第一届中国营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营养师手册》、《实用营养学》、《医学营养学》、《糖尿病课堂》等),并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 《大众医学》、《食品与生活》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包括从“毒奶粉”事件看婴幼儿营养不良、“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饮茶与养生”、“认识益生菌”、“没鳞的鱼胆固醇高不高”、“胆固醇你可以吃多少”,等等。主讲:公众营养学

葛升,女,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十五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励2项。主编、参编多本营养学书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主讲:营养软件的应用

周家春,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食品工程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曾在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任教、在光明乳业任工程师,1992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生理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具有特定作用的功能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如低热量油脂salatrim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富硒肉鸽活性肽的研制、鱼精调味品的开发、溶血磷脂开发应用、果仁抗氧保鲜剂的研究开发、淀粉磷酸酯的开发、海藻糖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对乳制品,特别是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有较持久的研发经历;擅长于果汁饮料等食品的开发。近年来的代表性论著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新技术》、《食品感官分析基础》。主讲:食品添加剂。

陈舜胜,男,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及水产品加工利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起在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水产食品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负责中日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10项,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化工大百科》等重要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食品添加剂。

刘国艳,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学科梯队成员。讲授《药理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食品中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氟中毒的分子毒理学,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各1项.在"全国学术会议3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3项。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动物营养代谢病》《食品毒理学》等专著5部,参编21世纪教材2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袁海平,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化营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从事新药研制、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教以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工作,主编运动营养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营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5重点攻关项目“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竞技运动员围塞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运动员长期控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水盐代谢,提高运动能力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主讲:运动营养学。

郭永洁 ,女,医学硕士, 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国际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论著:1.《中医食养食疗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6月;2.《中医饮食美容》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年;3.《老年病中西结合治疗》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饮食注意》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5.《中医营养学》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2005年;论文:1.郭永洁.温病治法对新发传染病治疗的优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2.郭永洁.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临床病理指标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21~22.3.郭永洁.薛生白《湿热病篇》[J].全国辨证论治学术会议论文集. 4.郭永洁.中医“食疗”中的“四性”与营养学的关系[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66~67.5.郭永洁. 宋代医家庞安时的温病学观[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27~28.6.郭永洁.明代相火说平议[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67~369.科研课题;1994~1995 上海市教委课题“传染病文献研究”主要承担者;2000 上海市教委课题“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负责人;2002~2004 中医证的研究 承担“湿证研究”负责;2005.12~2006.3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人禽(兽)共患性疫病文献研究”主要负责人专利:智能药穴导入系统 获发明专利 专利号:00127906.8主讲:美容营养学。

马福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药膳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中医食疗药膳研究等有一定心得,长期担任本科生及老年大学中医药膳课的教学,深受好评。并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曾先后参与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膳学》,《怎样进补最健康》,《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应考模拟试题精编》等相关中医药著作多本,发表论文数篇。主讲:药膳营养学。

姜培珍,女,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主任医师,从事营养、保健食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卫生部食品法典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讲社区营养学。

张建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检测、纳豆生产菌株产氨的分子机理及其菌种改良等。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编写专著1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施洪飞,男,是第一位以营养药膳为研究课题的医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医营养学教授、扬州大学营养学(理学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理学营养学、营养生理)硕士生导师,日本国茶水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会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功能食品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药膳工艺学》、《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中医营养发展简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
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工作第一主持人进行了省社会发展项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药膳配方规律和功效评价研究》工作,排名第一。主持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准扬菜工艺标准及工业化生产研究》工作,排名第一。负责江苏省自然基金《荷叶黄酮提取物结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功能评价研究,排名第二。负责省高校自然基金《200种药膳工艺标准研究》的100种药膳工艺标准。主讲:药膳营养学。

史仍飞:男,营养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主要从事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参加编写《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教材。擅长不同项目运动训练的营养指导和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营养指导工作。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为“饮食剥夺对大鼠脑组织5-HT和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振动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上海科委项目1项,其它参加科研项目为“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技运动员围赛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主讲课程为:运动营养学。

倪建俐,女,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生1963年,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二十年。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一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市科委课题。在教育电视台讲授女性的中医保健。参编的《现代女性的自我包装》一书,是1994年三八妇女节市妇联推荐给女性朋友的一本书。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医内科,中医营养学等

现在哪个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

1、互联网服务行业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对网络营销认知的重要程序不断提升,网络营销工程师就业前景一片大好。

2、金融行业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物流快递行业

电子商务发展创下新高,网络消费更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便捷的网络购物,丰富的国际国内资源,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对国人的冲击,使得物流运输量逐创新高,由此带来的物流滞后,包裹丢失,快件堆积,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来缓解被玩坏的市场

4、能源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集团三大油企的净利润之和达到3327亿元,相当于每天进账9.11亿元。

三大巨晌碧头中,最赚钱的还是以上游勘探为主要业务的中石油集团。中石油集团的 营业收入 达到2.36万亿,净利润达到1304亿,相当于日赚3.57亿元。以下游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中石化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在三巨头中最高,但其1162亿元的净利润明显少于中石油集团。三巨头中的“小弟”中海油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484亿元,净利润861亿元。

5、医疗服务业

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还有 人口老龄化 的增加、药品和诊疗方式的升级换代带来医药行业的内生增长,财政投入的加大、消费的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因素又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 加速度 ,中国的医疗现状进步很大,主要源于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中央重视民生,带动了医疗产业的发展,未来还会更好。

6、旅游行业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条件的完善,国人对旅悄樱游的热情也是越来越高,同时资本市场对于旅游产业的投资热情高涨,也反映出旅游产业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总的来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大,同时对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也是一次大的机遇。

7、 网络安全

现代人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个人、企业信息的安全显示尤为重要,报告的信息安全攻击比去年增加51%,一年报告安全攻击次数几千万次,应对网络安全挑战,已越来越被重视。目前国内在网络安全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信息安全方面人才缺口很大,而随着未来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8、文化娱乐行业

以前一部大片,能赚个几百万都非常不容易。现在,一部成本几千万的小片,也能赚个十几亿票房。这个票房数字的背后,说明现在宴运举的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渴望。

一个论坛,给瑞士一个小镇带来全球性的影响力,并给当地的旅游、商贸、文化、酒店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中国很多地方也有客观条件大力发展会展文化经济,但常缺乏宏观大思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媒介,会加快这种新文化的扩展速度,会迅速产生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9、化妆品、护肤品(与脸有关的行业)

人们总说这世界上最好赚的就是女人的钱,尤其是和她们的脸有关的东西,这也是女性最舍得花钱的地方。只要在她们的经济承受范围内,一定用尽量好的。女性每年在脸上花的钱也许比衣服更多,各种粉、各种口红、各种面膜、水、霜等等。

10、眼镜行业

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第二位,眼镜行业的暴利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一副成本几十块的眼镜,吹嘘一下镜片防疲劳,防这个光,防哪个光,镜框是什么什么材料还是大品牌的。随随便就能卖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价格在两三百元甚至更低的眼镜,一眼就能看出慢慢的塑料感,也许成本用不着几十元。

民营诊所:“专科”的命,操着“全科”的心


新医改实行已有11年,这轮以“分级诊疗”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基本路径是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通过签约家庭医生,把80%的常见、多发病患者留在基层,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近年来,政策持续加码全科医生培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壮大基层力量,形成居民就医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均针对社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立机构。占基层卫生机构三分之一的民营诊所,并不在其列。
这也不难理解。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唯一的社会办医机构,诊所规模小、数量多,服务灵活便捷,虽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监管难题,前几年,黑诊所一直是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医疗秩序的重点对象。
在目前“公立医院”为主力的医疗体系中,诊所仍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医改进入关键时刻,诊所逐渐进入决策层的目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希望促进诊所发展。尤其是全科诊所,被部分人给予厚望——期待能如西方国家一样,通过遍布全国、功能丰富的诊所,引导普通患者调整动辄前往大医院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诊所的定位却始终存在“心结”。在我国,个体诊所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对其准入和审批也是基于专科诊所的标准。“但基层医疗需要解决的常常是全面、多样、多发的健康问题。”成都吕医生社区连锁诊所创始人吕奉平告诉健康界,专科诊所,尤其是内科诊所的日常工作,实际上与全科诊所已无太大差别。
专科的定位与诊所需发挥的全科功能存在一定冲突,这阻碍了诊所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正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并鼓励他们开办全科诊所。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才的培养远非一时之功。
在这个过程中,多位专家及从业者建议,推动现有符合条件、质量较好的专科诊所向全科诊所转型,便利其执业医生加注全科医生执业范围,或是一个更有效率的办法。
我国诊所注册以专科为主但多进行全科操作
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守门人”作用,是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实现患者合理有序就医,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率的普遍做法。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超过一半的医务人员是全科医生,承担着50%以上的医疗服务供给。”弘华医疗负责诊所事业发展的沈志卫告诉健康界,尤其是由全科医生创立的私人全科诊所,在初级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提供基本诊治服务,也提供计划免疫、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解决了居民大部分的健康需求,构筑了医疗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在日本,大医院特别是大学医院不接受直接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通常需要在私人诊所进行首诊,并发现无法进行诊断及治疗时,才会提前预约将患者介绍进大医院。岁穗
在新加坡,私人全科诊所承担80%的基础医疗门诊服务,其余20%则由公立机构提供。相对于私立全科诊所,公立综合诊疗所主要针对低收入人群及作为分级诊疗的转介点存在,其费用较私立诊所低,候诊时间长,且无法自主选择医生及谈雀李昂贵的药物品种。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村卫生室。在这些机构中,前两者,甚至严格意义上的村卫生室,均属与政府有关的机构——只有诊所属于社会办医。
截止2020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超过100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6万个,其中,诊所含迟24.9万个,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基层的近三分之一,并呈逐年增长状态,是医疗服务名副其实的一大提供者。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政府办机构相比,诊所是个人筹办的市场机构,经营者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开业时间更长、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等,同时还要尽量价格优惠,以此来吸引更多患者。”吕奉平认为,小巧玲珑、接地气、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私密性等,都是诊所的优点。
吕奉平2005年从公立医院辞职,在成都高新区开办了第一家内科诊所。“当时觉得,很多老百姓因为一点儿小病就千里迢迢跑到三甲医院,成本太高了,如果家门口有靠谱的医疗机构,他们会省事不少。”
经过十几年发展,吕医生社区诊所在成都已发展到40家,吕奉平也认为自己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初心”:诊所不仅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而且帮助居民解读体检报告、普及健康知识等,逐渐向居民健康全管理平台发展。
而这也是吕奉平认为的诊所发挥的作用与定位,她认为这与西方的全科诊所并无二致。
但是,国内大部分像吕奉平这样的诊所在注册时却是内科诊所,而非全科诊所,这也限制了他们向居民提供全科医疗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对个体诊所的定位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对个体诊所的准入和审批也是基于专科诊所的标准。所以,目前绝大部分诊所仅提供某一具体领域的基本医疗服务。
2019年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诊所排名前三的科目分别是内科、外科、口腔科。由于早期国内并没有设置全科这个科目,目前也只有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开放了全科科目,所以国内真正注册的全科诊所数量极少。
在实践中,专科诊所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超“范围”执业现象。例如,未注册儿科的内科诊所接诊儿童患者、未注册外科的内科诊所进行急诊包扎等,这一方面或许是诊所存在利益考量的因素,但更多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服务具有极强综合性,需要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诊所直接面对老百姓,需要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健康诉求。”吕奉平告诉健康界,老百姓只要信任一个诊所,他什么病都会选择首先来诊所咨询,不会分什么科。
在她看来,诊所这种基层医疗机构,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要目的,天然就应该是“全科”的,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民众的问题。“其他诊所也一样,因为如果你无法给民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慢慢患者也就流失了。”
确实,很多诊所,尤其是内科诊所,实际上都在充当着全科诊所的角色,尤其是在县乡体现的更为明显,甚至有些诊所还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福建东桥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友学早在2013年便撰文,呼吁将个体诊所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健康管理,提升慢性病健康管理水平。
虽然这些机构的执业范围尚未得到政策层面的“突破”,但从功能上来看,恰恰与西方国家全科诊所所承担的功能相一致。
可以看出,我国基于专科的诊所设置定位,与其提供全口径、复合型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存在矛盾,而这也不利于诊所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本可以发挥的作用。
推动现有专科诊所向全科诊所转型
为增强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目前国家正努力建设全科医生队伍,期冀通过专业的人群来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分级诊疗。
2015年9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则鼓励全科医生独立开办个体诊所或合伙诊所。
然而,目前全科诊所在基层机构中依然较少。一方面是国内符合资格的全科医师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诊所本身的专科定位有关。
“目前培养的全科医生大部分还是流向公立医院,真正留在基层的还是不多。”某三甲医院一名医务管理人员告诉健康界,全科医师也需要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规范化培训,而在公立医院进行全科医生的规培存在一个根本矛盾——三甲医院很少遇到基层需要应对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状况,在三甲医院进行规培的全科医生,或仍不具备在基层开展工作的技能。
对目前专科诊所来说,若想提供全科服务,其从业者必须考取全科医师证,而取得证书的前提是必须花费三年时间在大医院全职进行规范化规培。“诊所的从业者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努力,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花费这么多时间考这个证。”诊所帮创始人柯常德告诉健康界。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专家及相关从业者建议,国家亟待需要重新思考诊所的定位与分类,改变诊所的专科定位或引导现有专科诊所,尤其是内科诊所,向全科转型。打开了这道“门”,才能盘活现有的大量民营诊所,让民营医疗资源真正融入基层医疗体系,并为之有效输血。
其中的关键,是激发专科诊所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增加诊所工作负担。比如,可择优选择专科诊所进行试点,通过社会化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对其进行全科培训,鼓励诊所从业者在工作之余,学习全科知识,充实全科医生与诊所力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我国诊所目前的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萝卜型——特别好与特别差的数量很少,大部分都处于中等水平。”柯常德认为,诊所水平良莠不齐或是诊所不受政府重视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选择优秀的诊所进行全科转型试点,特别是复诊率高的诊所。
不管政策如何,打铁都需自身硬。“如果国家能给我们一个全科诊所的身份,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为老百姓提供更全面、多样的服务。”吕奉平认为,但不管定位最终如何,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便捷医疗服务的初心都不能变。

中国做医疗软件的公司排名

1、医联,医生工作室,成都的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

2、 新氧 ,专注于美容微整形的公司。公司位于北京。

3、 微医 ,还一雀慧游个称呼是挂号网,提供预约挂号,在线就诊,电子处方,在线配药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公司在杭州。

4、微脉,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查报告,健康档案健碧斗康管理。公司位于杭州。

5、平安好医生,综合的医疗服务平台,有自己公司的全职健康管理人员还结合 三甲医院 的医生。公司总部在上海,依托 平安保险 。

6、丁香园,最大的专业医生讨论社区。杭州的公司。

7、 阿里健康 ,是一个健康商城,有 家庭医生 有药店资源,医院资源有点少。杭州总部。

8、 京东健康 ,京东旗下的分公司,做的事情和阿里健康差不多。总部在北京。

9、 叮当顷销快药 ,专业的购药平台。

10、39健康,链接一些优质资源。广州的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软件业看好医疗市场

互联网医疗十大排名公司

互联网医疗十大排名公司如下:

1、阿里健康:阿里健康是一个健康商城,开展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医药电商及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借壳上市七年,阿里健康在2021财年第一次全面盈利,营收同比增长61.7%,利润同比增长198.5%。

2、平安好医生:综合的医疗服务平台,有自己公司的全职健康管理人员还结合三甲医院的医生。公司总部在上海,依托平安保险。截至2020年底,平安好医生在线医疗营收同比增长82.4%,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2.8%,健康商城营收同比增速28%,在总收入中占比54.09%,消费型医疗、健康管理和互动则总共占据总收入的23.11%。

3、丁香医生:有最大的医生社区,且拥有自己的线下诊所,为患者构建了从问诊到治疗的一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平台和服务控制体系,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4、好大夫在线: 好大夫在线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拥有国内最大的线上分诊、医助及质量监管团队。目前有19万名医生在平台提供医疗服务。

5、微医:中国领先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可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陪悉就诊,电子处方,在线配药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6、京东健康: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京东健康已上线16大专病专科中心,入驻近百位权威专家和顶级名医,在业内首创线上“就医+购药”闭环服务。财报上看,京东健康以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为主,占比86.54%,其次是平台、广告及其他业务,占比13.46%。

7、泓华医疗:独特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重构医疗服务场景,软件硬件和服务结合,专注家庭医疗康复护理,平台上50多万专业医生护士,其家庭病床、家庭医生、医护上门、上门检验、康复护理、慢病管理、送药到家、巡诊巡护等服务。

8、医联:医联依托互联网医院,以80万的实名医生为基础,运用互联网、AI等创新技术建设正行的数字化疾病管理平台专注慢病管理。

9、医渡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为广大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大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咨询问诊、私人医生专属疾病管理、足不出户合作药店送药上门、个人专属健康档案、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自评等服务,以及医学专家提供的健康知识、居家科普日常陪伴等患教服务。

10、百度健康:百度健康联合海内外顶级医疗资源共建权威医学内容生态,集成了在线咨询、预约挂号、线上购药、健康保险等服务,让用户便捷地获取可靠的健康知识和优质的举乱哗健康服务。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内最专业的家庭医生排名 现在哪个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