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清华大学逻辑学专业介绍 逻辑学专业介绍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清华大学逻辑学专业介绍 逻辑学专业介绍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清华大学逻辑学专业介绍 逻辑学专业介绍,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_南京大学 逻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逻辑学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独立开展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学术水准与新意。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熟练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在学术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较高研究深度与学术创新。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1)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 (2)科学逻辑与科学亩档方法论 (3)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 (4)归纳逻辑与决策 (5)语言逻辑 (6)中外逻辑思想史 (7)逻辑应用研究

本专业是在全国逻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之一。李廉、李志才、郁慕镛教授曾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建军教授为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本专业设有“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师资力量。台湾“殷海光逻辑奖学金之友联谊会”在本专业设有“殷海光逻辑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逻辑学研究生,至2013年已颁发十五届。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推荐免试入学学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并复试合格者,亦可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学生。

四、学习年限

1. 硕士研究生:三年。

2. 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1) 硕士阶段:

A类:

政治理论学位课程:

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选修课程(燃渣任选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

主义原著选读 (1学分)

公共外语 (4学分)

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

C类: (3学分)

逻辑与哲学(核心) (3学分) 西方逻辑史 (3学分) 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 (3学分) D类:

哲学逻辑

(3学分) 中国逻辑思想史

辩证逻辑 (3学分) (3学分) 语言逻辑与非形式逻辑 (3学分) 归纳逻辑与决策 (3学分) 现代逻辑方法论

(3学分) 金岳霖-殷海光逻辑思想研究 跨一级学科选课

(二) 博士阶段: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专业外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

当代逻辑哲学专题

数理逻辑专题研究

哲学逻辑专题研究

科学逻辑专题研究

比较逻辑思想史

逻辑与辩证法

(3学分) (3学分)

六、培养方式

1.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皮耐悄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2. 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

3.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4、在读期间,成绩优秀、符合条件者可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申请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外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为主)或联合培养(博士为主)的公派留学生。

5. 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 专业课采取以课程论文为主,选以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补充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论文。专业课必须在相应的下一学期规定时间内获得成绩,逾期成绩无效。

3. 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30%;开题综合报告占40%;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30%。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优秀率不高于15%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所以申请参加硕士答辩同学需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初稿,并在当月的二年级中期考核时接受初步答辩审核。

所有申请参加博士答辩人员需要在每年四轮固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答辩申请,在预答辩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校外专家盲审的抽检。被抽中论文的盲审需获得通过才能参加正式博士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对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不做要求;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或者一篇CSSCI期刊加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或者一篇一流期刊,三个标准满足一个即可,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适用于

2009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所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毕业后,均参加省评估院与教育部组织的两轮论文质量抽查。

十一、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全集》卷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

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商务印书馆。

马玉柯主编:《西方逻辑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文坚:《西方形式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江天骥主编:《西方逻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

肖尔兹:《简明逻辑史》,商务印书馆。

张家龙主编:《逻辑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百顺:《比较逻辑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家龙:《数理逻辑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郑毓信:《现代逻辑的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水林:《形式化:现代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希尔伯特:《数理逻辑基础》,科学出版社。

塔尔斯基:《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商务印书馆。

苏佩斯:《逻辑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汉密尔顿:《数理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岳霖:《逻辑》,三联书店。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世华、陆钟万:《数理逻辑基础》,科学出版社。

莫绍揆:《数理逻辑初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莫绍揆:《数理逻辑教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朱梧槚:《数理逻辑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尚水:《数理逻辑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文淦:《符号逻辑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慕泽:《数理逻辑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峰:《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国平:《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钟万:《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科学出版社。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现代逻辑学》,科学出版社。

石纯一等:《数理逻辑与集合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锦文:《集合论浅说》,科学出版社。

晏成书:《集合论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梧槚等:《集合论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强:《模型论基础》,科学出版社。

沈复兴:《模型论导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世铭:《递归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戴维斯:《可计算性和不可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克林:《元数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朱梧槚:《数学与无穷观的逻辑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清宇等:《哲学逻辑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格勃尔主编:《哲学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模态逻辑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北海:《模态逻辑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棉:《广义模态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弓肇祥:《认知逻辑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清宇:《弗协调逻辑》,中国社会出版社。

桂起权等:《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武汉大学出版社。

任晓明、桂起权:《非经典逻辑系统发生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奎因:《逻辑哲学》,三联书店。

哈 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

里 德:《关于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 波:《逻辑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建军等:《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张清宇主编:《逻辑哲学九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泽洪:《逻辑的哲学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三联书店。

陈波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 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

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家龙:《模态逻辑与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

马库斯等:《可能世界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冯棉:《可能世界与逻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郑毓信:《数学、逻辑与哲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建军:《科学的难题—悖论》,浙江科技出版社。

张建军、黄展骥:《矛盾与悖论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张巨青主编:《辩证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

沙青、徐元瑛:《辩证逻辑简明教程》,河北人民出版社。

金顺福、汪馥郁:《辩证思维论》,北京燕山出版社。

章沛、李志才、马佩、李廉:《辩证逻辑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赵总宽、苏越、王聘兴:《辩证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彭漪涟:《辩证逻辑基本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沙青等:《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河北大学出版社。

张巨青主编:《科学逻辑》,吉林人民出版社。

哈雷:《科学逻辑导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沙青:《逻辑科学方法论论纲》,天津人民出版社。

郁慕镛:《科学定律的发现》,浙江科技出版社。

郁慕镛主编:《逻辑、科学、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

黄顺基等主编:《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天骥:《归纳逻辑导引》,湖南教育出版社。

鞠实儿:《非帕斯卡概率归纳逻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晓平:《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顿新国:《归纳悖论研究》,人民出版社。

邓生庆、任晓明:《归纳逻辑百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潘天群:《社会决策的逻辑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天群:《博弈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潘天群:《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赢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国平:《图形世界探秘》,东南大学出版社。

温公颐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安徽人民出版社。

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商务印书馆。

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克喜:《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 王维贤等:《语言逻辑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邹崇理:《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蔡曙山:《言语行为与语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蒋严等:《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华新主编:《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张建军:《在逻辑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天群:《逻辑、博弈与哲学践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克喜:《逻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顿新国:《归纳、确证与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习胜、张建军:《逻辑的社会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力锋、张建军:《分析的宗教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张晓云、潘天群:《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培育主编:《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国平:《真的历程——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金岳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礼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沈有鼎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莫绍揆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胡世华文集》,科学出版社。

《吴允增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殷海光哲学与文化思想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吴家国:《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主编:《逻辑百科辞典》,四川教育出版社。

杨百顺主编:《现代逻辑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雨田:《现代逻辑科学导引》(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崔清田主编:《今日逻辑科学》,天津教育出版社。

赵总宽主编:《逻辑学百年》,北京出版社。

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1-3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彭漪涟主编:《逻辑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逻辑学研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机构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创建于1926年。至1952年,先后执教于中文系的著名学者有陈寅恪、赵元任、杨树达、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俞平伯、浦江春早清、王瑶、王力、吕叔湘等,倡导和建立了包括戏曲史学、文学人类学、诗史互证之学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祥地。
1952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
1985年中文系复建,重视师资队伍、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有教师24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7名,有博士学位者15名,22名教师有国外长期学习、任教或合作研究的经历,是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2006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下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共6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中国西扒纤雀南地区濒危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学术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部委重要研究项目,出版和发表多种高水平学术著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中文系重视人才培养,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本科生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中西融合优势的人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中文系积极开展留学生人才培养,留学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对中国语言文学及中国文化有较系统完整的了解,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理解、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的能力。同时,每年接收来自各国多所高校的交换生。
中文系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都有多位教授出国讲学、访学,亦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和海外名校教授应邀来系从事各种学术活动。
现任系主任刘石教授,副主任张美兰教授、刘颖副教授,党支部书记王中忱教授。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竖脊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学人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历史系并入北京大学等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1985年,清华大学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1993年,历史系恢复建制;200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艺术史学科也成为清华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新的历史系。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已经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图书资料积累量大,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学术格局。
历史系下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礼学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2008年,历史系还与化学系、图书馆等单位合作,成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从事清华简等出土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2011年,以该中心为主建立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另有兼职教授多人;专任教授中有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历史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历史系可以招收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各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并设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任系主任刘北成教授,副主任刘国忠教授、彭刚教授,党支部书记张勇教授。 清华大学外文系 始建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文学系;在建系早期的名师中,有首任系主任王文显,他早年负笈英伦,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和文学研究,所著英文剧作在国内外上演均获得热烈反响;有开中国比较文学之先河的吴宓,“新批评”理论的大师瑞恰兹等,当时半数教授均为外籍教员。
在名师的引领下,清华外文系陆续培养出曹禺、李健吾、张骏祥等戏剧大师,享有“戏剧家的摇篮”之美誉;此外,文化昆仑钱锺书、学界泰斗季羡林,查良铮(穆旦)、杨绛、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李赋宁、王佐良、许国璋、英若诚、许渊冲、宗璞、资中筠、胡壮麟等都是清华外文系的骄傲。
1952年院系调整,外国语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培养外语师资和外事翻译,清华大学曾分别于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语、日语和德语专业本科生。
1983年复建外语系。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日语和英语双学位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校开设英、日、德、俄、法等语种的公共外语课程。20余年来,外语系在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教学改革和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交流、教学辅助基本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长足进步。在两次(2004年和2008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系均名列第五,2008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北京市重点学科评审中被评为重点学科,2008年英语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2010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更名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清华大学外文系。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国家精品课两门。在读各类学生804人;其中,国际留学生411人。培养出邓亚萍、李昕晢、焦三牛这样备受瞩目的优秀人才。
1983年复系以来,在学校的领导与支持下,外文系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工作,先后引进多名学术带头人。同时,我系又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我系的教师队伍结构和水平整体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外文系承担了全校的公共外语教学课程以及部分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等大量的教学任务,在清华大学的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外文系现为清华大学38个教学科研实体二级单位之一,下设英语专业本科生教研室、英语专业研究生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基础课教研室、大学英语选修课教研室、大学英语研究生教研室、德语教研室、俄语教研室、法语教研室等9个实体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语言与心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大学外语学习环境研究中心、大学外语测试研究中心、大学英语写作研究中心等9个虚体研究机构。
在学术研究方面,外文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系教师主持承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达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国家精品课两门。自2001年以来,全系教师每年平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5部以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覆盖了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文化研究、影视传媒研究等学科领域;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有50余篇被SSCI和A&HCI收录,在全国同领域中名列前茅;统计数据表明,我系教授在国内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的影响力连续保持在全国同领域中的前列。
为推进学术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本系不断扩大同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和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并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授。外文系每年还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系还是国内外一些重要学术团体的总部或办公地,如: 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中国修辞学会文体学研究会、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等。此外,我系有多位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团体或学术机构担任编委、顾问或学会负责人。本系先后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举办文学批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前辈大师确立的贯通中西的学术传统,是一条奔流的文脉,将一直在清华外文系流传。
现任系主任刘世生教授,副系主任吕中舌教授、何红梅教授、张为民教授。系总支书记张文霞教授。 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中国大学最早建立的哲学系之一。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邓以蛰、贺麟、沈有鼎、林宰平、潘怀素、张岱年、任华、周辅成等先后任教于此,形成富有原创思想风格的“清华学派”。1952 年院校调整以后,清华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2000年5月,清华大学哲学系正式复建。
哲学系2003年开始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等学科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
从复建伊始,经过多年人才引进,哲学系会集了一批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归国人员,形成了一支高学术水平、高影响力的科研与教学队伍。任职教师有二十余人,其中教授 16 人(含外藉教授1人,学部委员1人),副教授5人;哲学系还延聘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他们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马克思文献研究、政治哲学等重要专业领域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
通过组织实施“ 三一学术工程 ”(“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清华哲学教材系列”、“清华哲学翻译系列”、《清华哲学年鉴》),并集中力量在伦理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寻求优先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个专业领域取得了具有海内外学术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精、专、深基础上重视会通与原创的学术团队。哲学系今后的建设重点是,在巩固与扩大原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养护原创思想,努力使清华哲学系成为一个酝酿新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思想策源地。
现任系主任卢风教授,副主任黄裕生教授、刘奋荣教授,系党支部书记邹广文教授。 清华大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成立于1988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批前东欧国家外交官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汉语,揭开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序幕。美丽壮观的清华园不仅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亦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源地。
配合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作为学校开放式校园和推进国际化的重要窗口,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国际汉语推广,在稳步扩大教学规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努力进行学术研究、逐渐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展顺利,成就斐然。每年在中心学习的各国语言进修生、普通进修生、交换生等各类学生千余人,开设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和中国文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程,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并注意引导留学生将学习汉语和体认中国结合起来,鼓励留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后攻读学位继续深造。
中心已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多所大学合作开办短期汉语学位课程并派遣中方教师前往任教。此外,中心还承担了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开办商务孔子学院,以及面向港澳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教学任务。中心还为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学术级汉语学分必修课。
2010年中心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合作申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现任主任孙明君教授,副主任丁夏教授、董士伟副教授、刘冬副教授。 人文学院培训中心依托学院完善的学科体系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每年面向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举办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国学等研修班。中心的培训宗旨是通过教师系统性地讲解,及时把经济、社会、科技等理论前沿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参训学员,把学员们头脑中原本不成体系的知识点串起来,使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做到境界高、眼界宽、理念新,从而不仅在制订政策时能更多地考虑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并且制订出的政策也能够更具科学性、长效性。
我们的培训特色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干部有意识地亲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院通过培训工作这个平台,把我院的学生工作、科研工作与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大庆、通辽、漯河等地方政府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了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更加凸显了大学的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逻辑学专业介绍

一、逻辑学专业介绍 1、逻辑学专业简介

逻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公理化方法、形式化方物胡法和语义分析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

2、逻辑学专业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抽象代数、概率统计、逻辑导论、数理逻辑、集合论、模态逻辑、归纳逻辑、应用逻辑、逻辑史、逻辑哲学、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现代逻辑思想史、程序语言设计、操作系统等

3、逻辑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逻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数学素养以及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及企事业管理部门从事逻辑学的教学、科研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并能从事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科研和应用方面相关工作的逻辑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颤蚂旁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公理化方法、形式化方法和语义分析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专业研究的基本能力。

4、逻辑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

教育、培训、咨询、顾问、学术、研究、编辑、文案、作家、法律
二、逻辑学专业大学排名
1.中山大学A++

2. 北京大学 A++

3. 中国人民大学 A+

4. 复旦大学 A+

5. 南开大茄橡学 A+

6.清华大学A+

7. 西南大学 A+

8. 浙江大学 A

9.华南师范大学A

10. 南京大学 A

11.武汉大学A

12. 厦门大学 A

13.山西大学A

14. 北京师范大学 A

15. 湖北大学 A

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A

17.贵州大学A

18.华东师范大学A

19. 燕山大学 B+

20.华中师范大学B+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华大学逻辑学专业介绍 逻辑学专业介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华大学逻辑学专业介绍 逻辑学专业介绍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