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陈果大学专业课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陈果大学专业课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陈果大学专业课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

1、陈果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思修课的老师讲解的内容,但是仔细分辨一下,不过是旧酒装在新壶中,换汤不换药罢了。

她谈要与黑暗和解,却绝口不提不如和解;谈婚姻和爱情,但自己却没有恋爱结婚;她谈孤独和朋友,却反过来说道德也是无用的东西。只有理论,没有方法,她的话句句有理,却也句句毫无实际意义。

2、陈果的课程太过于理想化,陈果一路顺风顺水,从上学时开始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做了讲师之后更是受到学生们的大力追捧,但不是每个人都像陈果一样从小就有好的生活环境。

扩展资料:

无论是走红还是被叫停,陈果一直都没有改变,变的一直都是围观群众罢了,从开始单纯青涩的高校学生的狂欢变成鱼龙混杂的社会人士指点。但陈果一直都保持自己做老师、讲好课的初心,不过在网络的裹挟下艰难前行罢了。

陈果希望将的思政课变成人人爱上的精品课程,本质还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没有满足于安排和安逸的生活,按部就班的走大多数思政老师的路,因为刚上大学时,学生从一个目标分明的高中过渡到迷茫无措的大学,总要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

复旦大学 根本就没有停 陈果 的课,陈果依然在复旦大学任教。

在2019年,网上有一段流言蜚语,表示:陈果老师的课已经被停了!甚至还要一些 自媒体 人大肆宣扬,陈果老师的课不切实际,太空洞,已经被学院叫停了!——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下面这则公告是复旦大学针对此类流言蜚语的坚定有力的回复!

声明这样说到:

这份声明的日期是2019年12月13日,在 新冠肺炎 疫情爆发之前。之后一直到现在,因为疫情,2020年初中国各大中小学曾经放假到4月以后。以此推断,因疫情原因,很多学校学生都没有返校,我们当然看不到,或者说很少再看到陈果老师的授课视频了。

人红是非多。

陈果老师的课程视频,我也看过,说实话,她的课娓娓道来,加上人美又有思想,我非常喜欢,有很多人评价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不切实际。能对哲学课说出这种评价的人,我想应该是没有学习过哲学的人。

哲学是思辨的、思维格局的提升和转变,学习哲学就能参透 人世间 的智慧。也可以这样理解,上陈果老师的课,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让自己变得更有思辨的能力。智慧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无非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只有智慧才可以。

而智慧的获取就是学习哲学。

中国古人的哲学书籍 《四书五经》 、《道德经》、《庄子》、 《六祖坛经》 、《金刚经》等等,必须要看,能启迪人的大智慧。

复旦大学 陈果 详细资料

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复旦大学陈果介绍

----转自复旦大学 陈果博客

在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时候,家里的长者就希望我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修读艺术、哲学或宗教,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长辈们期待着我成长为一个懂得幸福,也会创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外婆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母亲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担就可以了。”一位人生的挚友说:“豪华的大餐和街边的大饼油条都有此中的乐趣。”敬爱的复旦的我的导师说:“要爱人如己,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啊!”……
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我成长着;童年时捧着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成了“作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尊严的好人”;原本认为“快乐”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现在却渐渐明白了:“乐”必然是“快”的,“心”却不一定是“开”的,所以“开心”成了我新的追求:过去以为对人的关怀是偶尔的问候,后来终于发现“关怀”源于恰当时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偶获”,却成了我生命的定格。
最后证明长辈的期望都被实现了,我从小接受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进入大学读我本科的时候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研习,尤其喜欢美学和艺术哲学,当时就冥冥中感觉到自己会很热衷于一些有关玄想和冥思的东西,于是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终于进入了博士的学习生涯,我选择了宗教哲学,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我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因为个人对于玄奥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内在精神的好奇,所以博士的学习方向集中于基督教的经验结构。在复旦呆了很多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
来到了温哥华,经历了那长长的夜,十多个小时的横跨太平洋的飞翔,我告别了我发自内心热爱和自豪的家园——上海,来体验“游子”的感受。一个月过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兴奋感淡却了,但更多的理性上的认识慢慢的浮现出来了。首先,我坦然的发现:我欣赏西方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和留心,对细微的生活细节的醉心享受和浪漫呈现,对他人的根本上的尊重。在面对美好自然时,我常常更感慨于片刻安宁的“发呆”,因为“发呆”就是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惧无所忧,这是多么珍贵的瞬间,也算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粗浅体验吧。其次,我深深地清楚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西方人”。我的骨髓里甚至头发根里都埋下了中国的“种子”。虽然精致的西点,漂亮的洋装,友善的笑容,希腊式的或者欧洲风格的建筑令我赞叹,但是我还是喜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还是喜欢泡饭榨菜臭豆腐干,还是怀念那种“天人合一”“低调而内敛”的风骨。最后,我也明白:要做好一个中国人,要做好一门学问,要自由而坦荡荡地享受生活,就要打开视野,更要打开心扉,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和实事求是的真精神。中国人要学的东西很多,可以发扬的好东西也很多。
我的内心满满地装着感恩。我喜欢温哥华的大自然的美丽,喜欢这里的人们可爱而纯真的笑容,喜欢Regent College 的Atrium里洒满阳光的温暖,喜欢许志伟老师的智者之风和大家气质,喜欢帮助我们顺利学习生活的老师们的认真和细心,喜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得自己都好感动啊!
说一句“谢谢”,对温哥华的一切,因为在这里即将展开的半年生活将目睹我一段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也对我在这里结识的好朋友,我的知己,很幸运地获得了这样一份友谊,弥足珍贵。
要学习的东西好多好多,永远也学不彻底的,需要用一辈子倾心学习的就是——爱。

1. 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 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 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 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 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 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 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 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 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 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 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 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20. 人对最亲近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

21. 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近)。

22. 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23. 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

24. 人是有“贱”性的。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

陈果 没有被停课(截至2021年3月)

根据 复旦大学 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声明,2008年6月至今,陈果老师一直在讲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院方没有做出任何停止陈果授课的决定。

部分网络平台,尤其是 自媒体 滥发关于“复旦大学 网红 教授陈果授课被叫停”等类似的造谣抹黑文章或报道,严重误导读者,违背事实,纯属捏造,对复旦大学克思主义学院及陈果个人名誉造成重大损害。

扩展资料

陈果在网络上走红的原因

陈果能在网络上被关注主要是课程视频被上传至网络,导致她的课程视频被更多人看到,由于陈果拥有优雅的外形,不俗的谈吐,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表达出犀利的个人观点,能够感染很多的网友,最终导致了陈果这个个体的走红。

对自己的意外走红,陈果自己说:能够走出校园,给更多人带去心灵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陈果多年的教学生涯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经典语录,有人还将陈果的“语录”当作人生 座右铭 。

参考资料来源

复旦大学-关于部分网络媒体发布我院陈果老师不实信息的澄清声明

凤凰网-复旦女教师陈果登《新闻联播》,又上热搜了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陈果大学专业课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陈果大学专业课 复旦大学陈果停课原因是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