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大学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大学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大学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岭南师范学院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 百度...

四川轻化工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 百...

一、四川轻化工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自动化

四川省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工程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

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

四川省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二、四川轻化工大学简介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一所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等九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五十余年本科、近二十年研究生教育历程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学校有两个校区,分别座落于四川省的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是享有“中国灯城、恐龙之乡、千年盐都”美誉的自贡市,二是具有“中国酒都、万里长江第一城”美誉的宜宾市。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首批创新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

历史沿革:学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于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自贡建立西南分院,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轻化工大学,2018年1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

经过50余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日益明确,培育并凝练出了“以黄岭精神为底蕴,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

基础建设:学校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校园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60多亿元。此外,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成都高等研究院(165亩,20万平方米建筑)和自贡东部新城校区(1100亩,30万平方米建筑,2020年9月正式启用)正在建设中。目前图书纸质文献总量270余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76个,电子资源本地镜像50T,折合电子资源500余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86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超过3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近80%。学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等省部级以上专家79人次。学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

学科建设:学校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数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工程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农业硕士等6个专业学位类别,涵盖16个专业学位领域。形成了以轻工化工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和社会学科等五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格局。

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基础宽厚、文理交融、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以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为核心,形成了优势突出的食品与轻工学科群,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以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与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支撑化学工业发展的学科群。创新成果“有机氟单体及高性能氟聚合物产业化新技术开发”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艺术学科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设计”学科方向,引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支撑“自贡彩灯”文化品牌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培养:学校现有21个二级学院,8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 5个国家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6门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学校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合作发展之路,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多种形式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共同承担各类纵横向合作项目2500余项。积极推动特色优势学科与行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2017年我校获中国酒业协会授牌建设“中国白酒学院”。聚焦服务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生物工程学院为平台,与五粮液集团共建五粮液白酒学院、与遂宁市政府共建“中国生态酿酒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邛崃市政府共建“邛酒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自贡市人民政府、自贡灯彩文化产业集团合作共建“彩灯学院”,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联动。

半个世纪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等一大批在科学届、企业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

科学研究: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93项。到位科研经费由2015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8000多万元,2018年有望超过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9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1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6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40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74项),发表学术论文5288余篇(其中SCI、EI、CPCI-S、CSSCI等收录论文2212篇)

我校拥有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民俗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创新团队5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技术创新联盟3个。

四川轻化工大学在哪里

四川轻化工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四川轻化工大学有几个校区

四川轻化工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四川轻化工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四川轻化工大学招生办电话

四川轻化工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四川轻化工大学有什么专业 附招生专业目录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几本 是一本还是二本

四川轻化工大学是211吗 是211还是985大学 ;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农学院有哪些特色专业?

我校农业科学学科最新ESI全球排名22位,达到前0.266‰。学院主建一级学科为作物学,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经过长期凝练,围绕作物学设立了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作物分子生物学基础、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作物绿色高效生产等六个学科方向。
学院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硕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80人,招收博硕士研究生260余人。本科生生源质量稳居学校前列,就业(升学)率达95%以上,6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赴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著名农学家王绶教授、沈学年教授、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喻树迅院士、沈煜清教授、林季周研究员、俞启葆研究员、宁琨研究员、梁增基研究员、薛秀庄研究员、陈漱阳研究员、李璋研究员、王辉教授、李立会研究员、许为钢研究员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耀祥等都是学院师生中的杰出代表。

一、岭南师范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英语(师范类)、物理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广东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

二、昆明学院简介

昆明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原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昆明大学合并的基础上,整合昆明市优质教育资源组建而成。学校遵循“修德、惟真、博识、笃行”的办学理念,践行“明德至善,知行利物”的校训,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2012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云南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此外,学校还加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联盟、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

不断夯实基本办学条件,有力保障本科人才培养。校区总占地面积2439.18亩,其中洋浦主校区占地1817.73亩,校外实习基地621.45亩;主校区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现已建成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总额20亿元,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4.40万平方米,生均17.5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3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10.8万册,电子图书117.2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0.46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2405.2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4万元。

不断加强本科专业建设,致力凝练特色凸显优势。学校现有22个教学单位,6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是云南省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校。现有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交叉融合开创了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的先河,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此外,学校还有省部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群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2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项,省部级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4项,省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竭力输送优秀应用型人才。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657人。以“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基本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学生竞赛成绩优秀,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66项,优秀奖16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52项,二等奖183项,三等奖255项,优胜奖14项;创新创业卓有成效,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项,1000余名学生组建了101支创新创业团队,已注册企业20家;毕业生质量受到肯定,近三年共有省级优秀毕业生713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在75%以上,就业满意度在80%以上。学校连续10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力支撑本科教学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1502人,其中专任教师99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00人,占比50.51%,其中教授110人(含二级教授6人),占比11.11%;具有博士学位的193人,占比19.49%;双师双能型和具有工程、行业背景教师257人,占比25.96%。专任教师中有云岭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7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云南省“”青年人才专项入选者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6人,“昆明市学术专家”3人,“昆明市挂牌十大名匠工作室首席名匠”1人。

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水平,着力辅助教学提高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课题571项(含国家基金项目27项),横向课题12项;出版学术著作6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被三大检索、CSSCI收录的论文1338篇,专利授权199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目前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支,市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6名,昆明市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23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

不断强化地方高校职能,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依托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昆明科学发展智库(云南省高校智库,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昆明南亚东南亚合作战略研究院、昆明物联网及泛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省、市级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安全报告》在《清华国家战略研究报告》上全文发表,并送中央及驻外有关部门参阅;《关于高位推动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医疗卫生与健康辐射中心的建议》直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昆明市人口发展规划(2011—2020)》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昆明市科学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推进昆明市人口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滇池(湖泊)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化数字化信息平台是昆明市首家环保类信息平台。

二、岭南师范学院简介

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学校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设有18个二级学院,建有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校级攀峰学科3个、优势学科6个、特色学科3个以及校院共建学科8个。现有本科专业67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养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24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1937种、电子图书142.8万册、电子期刊13.29万册。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基地2个及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等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智库1个(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海鲜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辣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特色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太阳能特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科研平台1个,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4个。设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60个。

以优师为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150多名、博士320多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约4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约90%;“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21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

协同创新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粤西六大水产商会合作举办“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昆明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财务管理

云南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

校级重点学科 :应用数学,教师教育学,旅游管理,资源植物学,区域经济学,文艺学

校级扶持学科:结构工程

“十二五”省级立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中国语言文学

“十二五”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昆明学院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专业学科建设居于核心地位,这是高等学校中最重要的基本建设,高校的院系只有抓住专业学科建设这个龙头,才能构筑整体和谐发展的平台,才能不断开创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新局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中央批准的“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首都发展战略定位,本文就如何通过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制订高校专业学科发展的合理模式要把规划贯穿于高校的决策之中,需要与社会进步、科技进程、经济发展相联系。不但要利用过去的成果、经验,而且更要重视对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就可能处理好过去与现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到既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力争获得最优的办学效益和发展空间。
本世纪前2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高校问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学科。
特色专业学科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积淀,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发展历史密切相关,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所在;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实力: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交叉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和带动作用。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某些教学、科研基础较好的专业学科,它代表着学校的水平,标志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把学校搞上去,就需要不断地对专业学科进行调整、更新、改造,以不断保持专业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而以优势和特色学科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的特点就是应用型大学,其特色专业包括诸如医疗服务管理、酒店与旅游管理、设计学、物理治疗、视光学等,专业设置以应用为特色,呈现出差异化竞争态势。
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协调专业建设与创新。
大学的功能是服务社会,服务社会需要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既要为现实社会的正常运行培养人才、创新知识,立足于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态,按照社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创造来引领社会进步,以社会理想为参照,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前瞻性的指导。一般来说创新需要三大要素,即创新的方向,创新的团队,创新的环境即定方向,选人才,建基地;在创新的需求方面,国家和社会需求往往要大于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还需要专业学科带头人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优势专业已经成为发展成熟专业,随着科技不断创新、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提升,保持优势专业的优势以及拓展新兴专业成为进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大挑战。需要集中财力、人力等资源进行专业建设,重点落实在规划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培育及环境建设上。同时要处理好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专业内在发展与学科交叉的关系、体系创新与优势专业建设的关系、专业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应用型专业建设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既要适应已有学科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将应用性、可操作性强的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同时又要配合可预见的未来人才的要求,将一些具备发展前景、前瞻性的专业内容加入其中,以适应培育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的需要。
第二,科学规范专业审批程序,减低新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然会考虑拓展新兴专业,新兴专业的审批确实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以减低新专业建设的盲目性,事实上新专业审批程序讲究审批规范,但更应该讲求科学合理。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构建教育服务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其主要权力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政府并不直接管理学校的事务。社会主要承担参与高校办学、为高校提供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权利。高校则主要承担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责任,拥有对学校事务的充分自主权。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新专业审批程序(见下图)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其每个新批准专业的运行周期是两年、三年或五年,到期后需要对现有专业进行再审定,并综合考虑社会和学生需要、专业设计、职员资历和发表的文章、系顾问委员会和其他相关团体的意见。
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强调的是特色,高校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特色,特色不是上级管理部门安排的,而是由专业本身发展决定的,因此,新专业申报审批的权利可以归位于高校,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由市场、学生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测评而定。这就需要培育和发展教育中介组织,从事教育评估、教育认证、教育考试、教育咨询、教育信息、人才交流和教育事务代理等活动,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从而加强政府和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确保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满足为社会服务的公共目的。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亟待更新。
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方针,正确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这就决定了高校办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方针。教师要不断提高讲授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现今在部分高校采纳了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即本科教学小班化:讨论式课堂:网络答疑讨论等,但更多的高校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传统模式,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缺乏实践和独立思考,我们的社会步入了创新和务实的时代,需要我们的大学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PBL教学法,提倡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应用个人回答系统(PRS),解决大班授课的互动问题,鼓励学生课堂参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提高教学科研的地位,倡导教学是最高水平的科研。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力的转化,使学生成为学校科研的直接受益者。高校教师的任务是将课本知识教给学生,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实践的方法,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即知之并践行之,这才是应用型大学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在这里可以仿效美国大学建立TEACHING CENTRE,以解决专业师资缺乏实践经验积累的问题。
第四,建立科学的专业质量测评体系,围绕优势学科建设新专业。
现行的由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其初衷是促使地方政府、学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上,但评估的指标标准简单划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的特色没有突出出来。没有差异就意味着没有活力,没有特色就等于没有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结果应该鼓励高校建设出特色,因此,特别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本科教 学水平评估工作,建立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的专业质量测评体系。建议高校的每个院系设立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聘请至少一至两名校外顾问,对现有专业进行定期评估或者年度评审,评审指标中应该包括学生选课统计资料、学生反馈调查问卷评分、同行教师意见、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薪点、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的百分比、雇主调查等成果监控指标。在教学评估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使教学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学生的意志和选择。
本着新专业建设应围绕优势学科进行的原则,我校积极适应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发展,在师资条件、 教学计划 、教材建设、科研力量、教学设备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已基本具备设立国际文化贸易本科专业的条件。因此,我们在2007年开始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文化贸易方向本科学生的同时,依靠相关学科专业的办学优势,积极申办设立国际文化贸易本科专业。

二、建设新兴交叉专业学科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曾庆忠认为,高等教育未来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就是专业学科的重新组合。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学科迅猛发展,近50年来涌现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高新技术学科和数字传媒科学等文理交叉学科,但是在人才市场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成本的双重趋动下,也有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成本,盲目争上热门专业,造成部分学科专业规模严重失控的情况。专业学科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可违背规律,应最大限度地将学科性与职业性相融合。专业学科越来越需要社会化,时代赋予学校更加艰巨的重任,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承担科学研究的重任,承担为社会服务的重任,更要求学校推动产业的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才智。高校的发展要顺应学科发展的趋势,完善大学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实力,服务社会,这些都需要交叉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是高校发展的必然。
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学科可称之为特色专业学科。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的前提是准确定位,即准确把握国内外学科当前发展状况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交叉新兴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必定成为学校专业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学校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发展在专业学科细分同时,呈现出综合发展的态势,许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兴专业学科都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中,培养具有交叉性专业学科知识的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专业学科发展最初是自发的,新专业学科发展还处于非自觉阶段。例如,因为文化贸易是服务贸易中新的、最具活力的、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从2003年7月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国际文化贸易并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由我院教师主编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将国际文化贸易内容首次列入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教材;由我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有关国际文化贸易的科研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并引起了政府、业内及科研机构的关注。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虽然我国文化经济飞速发展,但人才状况却令人担忧。从业人员素质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不适应。北京文化企业中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人才极其短缺,到“十五”末期,以北京市属剧团、北京市演出公司、对外文化交流公司为例,从业人员为2095人,其中高级职称仅350人,这其中绝大多数是艺术专业人才,少有管理专业人员,极度缺乏外向型、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广播影视业现有从业人员9249人,而熟悉国际市场运作和海外发行业务的人才极其缺乏。这种现实,严重影响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效益,影响到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商业价值。
文化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从事文化贸易的人员既是专才,又是通才,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胜任文化经济工作。在这种产业发展背景下,只有加快我国文化经济教育的建设步伐,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才能源源不断地向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领域输送合格优秀的文化贸易人才,逐渐消除人才瓶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
交叉新兴专业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般为:在特色专业学科内孕育交叉新兴专业学科,进行有效培植:移植特色专业学科的学术骨干进行新兴交叉专业学科建设;建立跨专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尽早形成新专业学科的生长点;研究中心在院系中交叉,其中教师可以来自不同院系;博士点、硕士点可在院系中交叉运转,通过举办跨专业学科的研讨班,推动不同专业学科教师间的合作。我校在建设国际文化贸易专业方向过程中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建立国际服务贸易暨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心,整合学校内外各方力量,探索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借助外语院校得天独厚的外语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是一些高校在某些专业领域后来居上的秘诀,而北京高校可以利用其投入优势,培育、保持其独具特色的专业学科,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建工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在京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就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责任编辑:杨裕南]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凝练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