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日本大学债券发行专业 急求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这个专...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日本大学债券发行专业 急求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这个专...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日本大学债券发行专业 急求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这个专...,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成人大专如何办理日本工作签证?

需要有学位认证才可以。如果短期的话可以申请短期商用签证。

需要资料如下:

一、申请人应提交的材料

1、签证 申请书 (贴付照片,2寸白色背景)(PDF格式);

2、护照;

3、 居住证 或暂住证等居住证明(只限于户口不属于当地管辖区域内的申请);

4、职业证明(只限于持因私护照的申请者)(注:因私护照以外的申请者应在提交 照会 的同时付上注明申请人所属单位、职务的名单);

5、所属单位的营业执照或 经营许可证 复印件(只限于持因私护照的申请者)

6、户口簿复印件。

二、日方邀请单位应提交的材料

(注)原则上邀请单位应为法人、团体、国家或地方政府。但是,当大学教授因业务目的邀请时可以认定为邀请单位。

1、招聘理由书(样式可下载)(注)当公司、团体等邀请时,请填写公司、团体名称,并加盖代表者印章或公司印章(不可盖个人印章)申请人为两人以上时,请将其中代表的个人信息填写在招聘理由书上,另外做成一份全体申请人的名单表,与申请材料一起提交;

2、停留日程表(样式可下载)(请尽可能详细制作。可参照填写实例);

3、身元保证书(样式可下载)(注)以业务为目的,且邀请人为日本政府省厅、国家独立行政法人的研究机关的科长级别以上或大学教授或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人时,可以省略身元保证书,申请人持 因公护照 也可省略身元保证书;

申请人为两人以上时,请将其中代表的个人信息填写在招聘理由书上,另外做成一份全体申请人的名单表,与申请材料一起提交。但是,此类情况下,招聘理由书里招聘人栏需要填写并 加盖印章 ;

4、邀请机关的资料(国家或地方政府邀请时无需提交,国家独立行政法人的研究机关的科长级别以上的人时需要在职证明书,如果申请人持因公护照,可以省略):

a、已登记注册法人的单位,以下材料中的一项均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邀请时,无需提交。国家独立行政法人研究机构邀请时,提交课长以上职位人员的在职证明):

(1)法人登记誊本原件(发行后3个月以内);

(2)日本上市企业的话,可提供「会社四季报」(最新版)的本企业部分复印件;

(3)公司・团体的概要说明书;

(4)简介书或者宣传册等可说明邀请机关情况的概要资料;

b、没有登记注册法人的单位,以下材料中的一项均可:

(1)公司・团体的概要说明书;

(2)简介书或者宣传册等可说明邀请机关情况的概要资料;

(3)大学教授或者副教授邀请时,提交注册其职称的在职证明书。

扩展资料

其他相关事项

1、签证有效期:短期停留签证的有效期为三个月,根据申请情况发给停留期间为15天、30天、90天的签证;

2、手续费:200元人民币;

3、审查所需时间:审查所需时间原则如下,因审查的需要,有可能在下述工作日内不能发给结果,请提前申请。从本馆受理翌日起第4个工作日发给结果;

4、其他:根据审查的需要,有时需追加提供上记以外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 凤凰网-日本就业签证的必要条件等

参考资料来源: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赴日签证

国际金融专业的可以考哪些证?

金融类证书介绍

一、 证券从业资格 证书。此为入门证书,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要证书。共考五科:基础,交易,发行与承销,技术分析和基金。

二、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考试简介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ertifi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alyst, 简称CIIA)考试是由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协会(ACIIA)为金融和投资领域从业人员量身订制的一项高级国际认证资格考试。通过CIIA考试的人员,如果拥有在财务分析,资产管理和/或投资等领域三年以上相关的工作经历,即可获得由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协会授予的CIIA称号。自CIIA考试于2001年正式推出以来,全球已经有5000多人参加了终级考试,迄今为止,2800多名专业人士已经获得CIIA称号。随着各个区域和国家/地区协会的推广,CIIA将会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参考,并扩大其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一个更加广泛的全球CIIA联盟也将逐渐形成。

三、CFA概况介绍 CFA是“注册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也称“ 特许金融分析师 ”),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 职业资格 称号,由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发起成立。

最值钱五大证书

最值钱五大证书之财会篇国际注册会计师资格(ACCA资格)

如今的会计行业早已不是拿着 算盘 打天下的账房先生了。电算化是必备的武器,而本土的上岗证对会计师而言就像 身份证 那样平常:没有,则立即驱逐出境;有了,也难保拥有一方沃土。于是,一大批新生代的会计师们不辞辛劳地涌入了考“洋”证书的行列。
说起会计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除了国内的注册会计师CPA外,还有5种国外认证的会计师资格证书: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认证),AIA(国际会计师专业资格证书),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考试)和CTA(澳大利亚公证会计师考试)。每张证书适应的国家和教学、考试内容都有一定区别,用来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其中叫得最响的非ACCA莫属。
ACCA在国内已经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是 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的缩写,它是英国具有特许头衔的四家注册会计师协会之一,也是当今最知名的国际性会计师组织之一。具备ACCA资格就拥有了打开这一职业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又被称为“国际财会界的通行证”。
ACCA以其全球公认、国际推崇而令人神往,但又以全英文考试难度大、综合能力要求高而令人生畏。它共分为三个阶段14门课程,每次考试最多只能报考4门,学员只要在注册后10年内完成所有考卷就可以获得ACCA的资格认证。所以,按最理想化的方式计算,通过所有的14门考试,花上将近3年时间也就够了,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由于是全英语教材,对中国学生而言,语言关就将很多人拦腰截住,而且从第二阶段开始难度大幅提高,再加上ACCA苛刻的考试方式,很多人在这一关口竹篮打水一场空,人力物力消耗甚大,七八年无功而返的大有人在。
有资料显示,自ACCA在国内启动以来,到2001年中国内地仅有2800人注册成为ACCA的学员,到目前也不到1万人。而据有关人士估计,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注册会计师。需求缺口的巨大,加上ACCA本身“十年磨一剑”的含金量,使ACCA的会员大多身价不菲。中国内地获得ACCA资格的第一人吴卫军,就进入了国际著名的 普华永道 公司,并用了5年时间从高级经理提升到合伙人的位置,成为国内会计界的风云人物。
据估计,目前持有ACCA证书的人员普遍年薪在40万元左右,最高年薪已逾百万元。在未来的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注册会计师位居榜首,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人才更为抢手。

最值钱五大证书之财会篇 IT审计师资格(CISA资格)

作为国内IT业的一员新贵,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国外,CISA证书早已同MCSE、CCEP等证书一样,成为追求高薪的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了。
CISA是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的简称,又称IT审计师,是由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授予的一种职业资格。未来审计行业和审计技术的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国外会计、审计界的一个共识。会计公司以及整个社会对信息系统审计师需求量将成倍地增长,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外一些大型会计公司中已经出现了没有CPA资格的合伙人,他们持有的专业资格就是CISA。
CISA的考试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控制实务、信息系统的完整、保密和有效及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取得与维护等五个方面,试卷的问答全部采用英文。目前参加一次CISA的考试,报名费与培训费用在5000元左右。
目前通过CISA认证在全球有2万人,中国内地不超过10人,而且全部都在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专业咨询机构和著名跨国公司担任要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里还没有CISA。据专家介绍,CISA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抢手的高级人才之一,在中国也正悄悄走热。
国际审计师 在中国一直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尽管国家目前还禁止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国内企业的年度报表审计市场,但每年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从中国的会计审计包括企业海外上市的承销、推广和ERP服务中获取几十亿美元的收入,IT审计业务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比重在不断加大,而国内的会计审计行业在此项服务上的表现却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拥有CISA证书,将成为“鱼跃龙门”的重要资格。

最值钱五大证书之保险篇北美精算师资格(FSA资格)

精算师的职业生涯被喻为“金领中的金领”。因为在 发达国家 ,精算师既是商业保险界的核心精英,又可在金融投资、咨询等众多领域担任要职。
所谓精算,是对未来不确定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精算师是保险公司核心部门的核心人才,有着极高的地位、权力和职责。精算师的工作包括新保险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其地位非常重要,甚至有的公司总经理就是一位精算师。因此,精算师代表着财富、权力和专业水准。
我国现有四大保险精算师考试体系:中国保险精算师、日本保险精算师、英国保险精算师、北美保险精算师。其中, 中国精算师 是国家惟一承认有签署我国寿险公司精算报告资格的精算师。而北美精算师资格(FSA)则是最具权威的精算师认证体系。
由普通的精算人员成长为精算师的道路漫长而艰苦。在美国,要通过精算师资格考试,平均需要5-7年的时间。我国在1998年以前没有自己培养的精算师。1998年, 友邦保险 上海公司诞生了第一位中国精算师,到2002年,我国已有了10位精算师,近50位准精算师。
一般精算师资格考试分为准精算师考试和精算师考试两部分。据介绍,目前北美精算协会的资格考试科目有9门,考试时间在3、4个小时到6个小时不等。参加资格考试最低的一门考试科目也需要100美元,总计大约需要3000多美元。
一门考试6个小时,听起来是非常“残酷”的,但考试还只是资格认证的一部分,考生还必须参加协会组织的足够的培训,并撰写报告。其中,专业 职业道德 培训是非常严格和重要的一环。
考下精算师的资格需要经过漫长而持久的努力,而一旦取得精算师资格,他们往往被任命重要的职务。记者从保险行业内了解到,一般 中国本土 的精算师年薪在20万至40万元之间,海归或洋精算师的身价一般都在百万元之上甚至更高。在香港,一名精算师的年薪最少也要10万美元。
我国保险业培养的第一位FSA,是中国 平安保险公司 的周卫东,他经过6年的努力,于2002年获得了北美精算协会的正式会员资格,是中国的第10位FSA。
由于精算人才紧缺,现在各大人寿保险公司中,总精算师、副总精算师大多由海外归来的国际精算师担任。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十年急需5000名精算师。

最值钱五大证书之金融篇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CFA资格)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训练,具有优秀金融理论素养的金融人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等金融机构,对持有这一认证的人士求贤若渴,这一类金融人才在金融领域十分抢手。
据了解,CFA是由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于1963年开始设立的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证书考试。这一考试每年举办一次,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考试之一。金融分析师资格考试被称作“全球金融第一考”。据了解,特许金融分析师是当今世界证券投资与管理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职业称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CFA资格几乎是进入投资领域从业的 必要条件 。由于素质要求极高,40年以来,全球至今只有不到4万人通过考试成为金融分析师。中国内地目前只有不到10人拥有CFA资格。
要成为一名CFA,必须经过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命题、组织的全球统一考试。分初、中、高三个等级。每年每人只能报考一个等级。考试注重能力,包括案例研究、论文和应用。对中国考生来说,涵盖了十多个学科领域的考试范围让人却步;此外,建立在实际工作经验之上的论文和应用类考试题目,将会把相当一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死记硬背类考生拒之门外。而只有通过全部三个级别的考试,且有3年金融从业经历者才能最终获得资格证书。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考生告诉记者,参加CFA考试的投入很大,报名费就要400-900美元不等,加上原版的教材资料费、培训费,平均考一次就得花掉两三万元。但回报也极高,获得CFA资格者在收入方面明显优于同行。目前,全球特许金融分析师的平均年薪是17.8万美元。而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的年收入则是19万美元,比哈佛的MBA还要高出近5成。在我国香港,CFA的年均收入也达到13.6万美元。
目前中国的高级金融人才奇缺,金融分析师更是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以上海为例,未来两年,上海对CFA的需求是3000人,而目前上海拥有的CFA只有30人。2001年,整个上海409名考生中,只有2人取得了资格证书。而一旦成为CFA,便会变得炙手可热,受到多家金融机构争抢,年薪也很高。正是在这种高薪的刺激下,国内的特许金融分析师的报考热不断升温,报考人数逐年递增。

最值钱五大证书之金融篇注册金融策划师资格(CFP资格)

注册金融策划师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是国际上金融服务领域最权威的个人理财职业资格。为客户进行理财的理财规划师,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与风险偏好,关注客户的需求与目标,以“帮助客户”为核心理念,采取一整套规范的模式提供包括客户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财务建议,为他寻找一个最适合的理财方式,包括保险、储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确保其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CFP资格的考核内容涵盖了106门学科的内容。候选CFP需要通过教育、考试、经验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考核,才能成为真正的CFP。取得这个资格会在理财规划行业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尊敬。
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CFP人数的多少,代表着该国理财规划业的发展程度。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和加拿大拥有CFP资格的人数是最多的,分别占CFP总人数的60%和20%。一个国外的CFP年收入都在10万美元以上。
目前,中国内地并不是美国理财规划协会会员,因而并不能举行CFP的考试及注册程序等;CFP在内地实际上还没有。但平安保险公司去年引进了国外关于理财规划的理念,并在北京推出了50名个人理财规划师。虽然这些理财规划师与CFP的标准相差很远,但一经亮相便凸显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家理财网站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8%的愿意接受专家顾问的理财意见,25%的愿意委托理财,50%以上的愿意支付顾问费。由此可见,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投资意识增强,人们对理财规划的需求日趋旺盛,理财规划师将大有作为。

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以上提到的“最值钱五大证书”,都是实打实的国际标准,而且就业前景绝对不可限量。但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资格认证,打的都是国际认证的牌子,但考生花费了高额报名费和培训费后,证书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薪水也没有因此而增加。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证书固然重要,但在现在的老板眼里,员工的能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所在,否则,就是有再多的证书,也一样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你所不知道的投行

投行,这个金光灿灿的招牌是很多金融专业学子的向往之地。但真实的投行是怎样的?有成就的兴奋,有竞争的残酷。无论怎样,投行赢得很多人前仆后继,因为,那里也有梦想……

投行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么忍,要么恨,要么滚。”衣冠楚楚、永远的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甩你几十倍的工资单……你所看到的诚然都是事实,但也仅仅是投行的一隅。

你不知道的是,家庭背景能给投行带来多大的好处,投行高管们有多么热爱“sons and daughters”项目。以至于就算白花钱都要养着他们;你也不知道草根背景出身的人是如何度过他们辛酸的头三年,刚刚被主管骂哭一分钟后就要对客户陪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从螺丝钉开始一点一点往上爬。

大部分人没有一个厉害的爹。为了这样一个高薪高平台的工作,草根出身的他们,如何步入投行的大门?他们有着怎样的辛酸?他们为何留下,又为何离开?

1、没关系,也想进投行

北京三环,房价在六万到八万之间。120平方,700万左右。普通上班族,月薪一两万,一年24万。投行分析师,月薪三四万;年底分红一般是年薪翻倍。一年100万。升一级,工资翻倍;再升,继续翻倍。

所以,谁才有底气说,北京买房不是梦。没有物质实力,哪里来梦想;没有收入和地位,哪里有资格谈梦想。校园中的天之骄子,往往被现实的一个巴掌直打脸上。有一条捷径是,进入投行――高薪、高平台、高地位、世人瞩目。

杨舒怡的梦想就是进投行。她出身普通家庭,但却有着过人的智商和情商,大四的她刚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硕士录取。春光如豆,在其他学生正在纠结毕业旅行是去韩国还是日本的时候,她正在自习室里日以继夜地准备六月份的CFA(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以国际公认、含金量高、通过率低而闻名。

只有优秀到能够碾压众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内,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投行的HR一般非此四校金融系前10%的学生不要。在国外,非常春藤名校不要。

当然了,也有另外一种入行的途径,有个厉害的爸妈。对于关系,投行并不避讳。某投行前高管曾在一封邮件中非常直白地写道:“你们都知道,它与得到咨询业务‘几乎成线性关系’”。

录取多少草根,往往根据关系户的数量而决定。但为了保障工作的完成,HR会和老板平衡关系户和草根的数量,并在其中取一个中间值――否则,活就干不完了。比如,如果一届招10个新人,可能7个人是干活的。

对于杨舒怡来说,这不妨碍她继续为之努力。这值得她的努力。哪怕无法平等竞争,争取到一个投行的工作依然能够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改变。“我知道我不能依靠任何人。投行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而且能保证我尽快实现财务自由。”“进投行是每个金融系学生的梦想。”杨舒怡说。

2、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在投行的世界,每个人的量级是如此不同。举个例子,曾经在北京做投行的刘妍清楚地记得,她进入投行工作的第一年,与她同届的一个关系户子女年末拿分红,“你猜多少钱?”

“可能一两百万?”笔者推测。普遍意义上来说,投行如果生意好,底层分析师又跟了一个好项目,年底是可以拿到这个数目的。

“不,整整一千万。”刘妍不置可否地笑笑。“投行需要花钱去养着这些人,他们的作用就是去maintain这些relationship。钱并不是给她的,其实是给她背后的那层关系的。”

对于投行而言,接到生意是第一位的。关系户在投行比例一般不会太大,他们可以干活,虽然不来也没有很大的关系;对着上司吹鼻子瞪眼也不会被开除――反正生意来了就可以。

对于草根来说,世界或许更辛酸一些。 “给投行工作?就是7*24小时卖给了投行的体验。”作为某投行部的前员工,大卫回忆起自己的投行时光,仍然历历在目。

“老板要东西是不会分时间的,他现在要,就是要。我老板曾经给我同事打过一个电话,说要打印一份文件――完全不管那时候是周末晚上六点,我的同事正在香港出差,他坐在办公室里,而打印店就在办公室楼下。做不到?就开了你。”大卫说。

这一点都不夸张,对于投行新人来说,工作大于一切。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进入了投行当了分析师,头三年一般就是底层的螺丝钉,基本的任务无非是做Pitch book和各类备忘录,做港股业务的每天打各种电话会和建模估值,做A股业务的每天在写招股书和搜集底稿。

而通常的情况是,招股书四五百页,可能你已经准备了一年,改了七八十遍。路演前一天的半夜一两点,往往还在改。一周工作120-140小时,再正常不过。

一周工作140小时,意味着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4小时。对投行人来说,周末与朋友聚餐郊游是一种奢望,因为就算约了,也往往会泡汤。“老板要东西是不分时间的。如果邮件联系不到你,他会毫不犹豫地打电话,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你在干什么。如果你刚好在约会,老板叫你回公司,那你是去呢?还是不去呢?”大卫说。 “以后找一个做投行的男朋友吧,钱多事儿少死得早。”大卫笑称。

投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光环比较集中的“前台部门”,一般只有三个:投资银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销售交易部(Sales& Trading Division)和资产管理部(AssetManagementDivision)。

IBD部门(投资银行部)是投行光环积聚之地,这一部门负责企业的融资上市然后收取承销费。为了接到生意,高层的董事总经理对着客户有求必应甚至到了曲意奉承的地步。巨大的压力层层下落至底层分析师们就是,疯狂地工作以及通宵达旦地熬夜。分析师是投行最底层的螺丝钉。虽然辛苦,但替代性强,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而所谓螺丝钉们的任务,就是投行家们所谓的“脏活累活”――处理好各种paperwork,做好Excel、PPT,写好Memo还有做好Model。

“如果你不是单纯因为VIP背景而招进去的话,那么这个状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型的投行工作的头3-4年,在更大型的投行工作,这种状态会持续5-6年。”在香港做了四年投行的Abby说。

3、一年又一年,或者一步登天

在投行,有人愿意一年一年地熬,有人想要走捷径。这里是非常现实的地方,丛林法则向来适用,标准也很简单,带来更多deal(案子)。

在投行的世界里,会有SummerIntern为了留下而去睡VP,也有Analyst想要拿到更多分红就去睡MD,有的人为了拉客户就去……流言蜚语不过身外事,好处是现成的。

愿意一步一步熬的人,就去面对惨烈的竞争。根据分析师Analyst―主任Associate―副总裁VP―执行董事LED―董事总经理MD这个路径,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地熬。底层分析师以每年30%的淘汰率往上升,3年经理,10年左右董事。到达MD这个级别,已经抵达公司权力的核心层,拿到每年上千万的分红。

前者或者后者,一切在于你的选择。

其实对于投行的普通Banker而言,职业路径一般分为Executional Banker和Coverage Banker两种――说白了,前者业务水平精湛管执行,后者人脉资源广泛拉关系。投行本质上是服务中介,没有客户,就没有收入,百万分红更加无从谈起。Executional的技能保证你不被踢出去,Coverage的能力才能让你升值。于是Banker们全世界各地到处飞去说服客户。

对草根们来说,硬实力是基础。靠着硬实力可以一直做到中层的VP(副总裁,相当于经理),独立带领一个项目的执行,也能拿到可观的报酬。但如果后续没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关系,VP就是职业生涯的顶峰――而解决方法往往是:陪客户吃饭、陪客户喝酒、陪客户扯淡、甚至是陪客户做些“别的”。

有人说投行就是一个“老鸨”,也并不是毫无根据。

“VP再往下发展的话你就一定会有一些压力说你能把这些客户cover住。草根背景的Executional Banker能够做到LED,MD级别的人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在技术上非常精湛,同时在这些年努力经营好客户关系,而且运气不错你真的接触到了这些买你账的客户;第二,跟对一个有非常大Coverage的老板,他自己的Coverage自己都做不完分给你一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发展Coverage的能力并没有把握,也就是说有可能终其一生只能做一个单纯的Executional Banker,那他一般会选择跳槽。”曾在瑞银工作的大卫这样评价。

4、留下还是离开?

对于大学生而言,投行的确是职业生涯一个很好的开始。除了优厚的薪水和奢侈的生活,没有其他金融机构舍得这样一掷千金地培养新人。全资把新人送去纽约或伦敦,请全球顶尖培训机构的最好的老师做培训,学费从每天7、800美元到1000英镑不等。

但这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投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只有站的更高,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有更多的选择。在这里,分析师可以接触到企业的高管,也可以和董事总经理一起呼吸新鲜空气。

一个在香港工作的女分析师写过:“工作带来最大的不真实是,我和那些叱刹风云大佬的合影。当你真正走到他们面前,他们都是那么的容易亲近和风趣。我也是很努力才克制了发朋友圈的冲动。然后顿悟,原来装逼好容易,云淡风轻地呵呵才难。”

你心中有一团火,此时竟成了现实。“我奋斗了20年,就坐在这里请你喝咖啡。”在一个好的平台,执行好的项目,了解整个流程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而在这过程中一个人所经历的压力和成长,都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何况之后哪怕跳槽去买方PE,也会非常的抢手。

然而许多人的梦想以投行为起点,却很少有人以之为终点。

这几年,似乎也不是投行的好时光。

“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投行最后的黄金时代。那一年瑞银在中国的要求是承销费一个亿以下的项目不做。承销费一个亿!”大卫回忆,“但在我跳出来的那一年,为了维护客户关系有时几十亿的债券发行只收几十万承销费。”

另一方面,近些年的市场并不好。投行的跳槽一般是周期性的,随经济情况而变化。在中国地区,除了高盛以外,大批投行削减了底层分析师的工资和分红,这给拼死拼活的分析师们更为直观的感受是――“我居然开始担心下个月的房贷了。”

7*24小时的工作,这两年却只能拿到三四十万的年薪,好像也跟大部分白领没什么差别。

近年来,整个投资银行业承销收入大幅增加,但前十券商的收入集中度却不断下滑,这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境内A股业务服务能力同质化导致在激烈竞争中各家券商只能依靠价格战,这让投行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升职加薪充满忧虑。

而另外一些市场上的消息,给投行业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近日盛传的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就着实让不少券商为自己的未来担忧。银行不仅在体量和cover的客户关系方面,与投行和证券公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而且还可以发放贷款,提供覆盖多方面的服务。投行此时,完全没有了竞争力。

如今的投行,更像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在投行中的人,想跳出去的不在少数。但对投行而言,招人始终不困难。前赴后继,前面有人不想做了,后面自然有千军万马要挤进去。

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有人企盼继续和叱刹风云的人物觥筹交错,也有人觉得,投行不能满足自己的薪资要求,而投行的生活方式剥夺了他本来成为另一种人的可能性。

但投行始终如一。一切都过去了,你我各留回忆。

急求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这个专...

关于天津财经大学考研的一些资料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HwU2Tv1zefFHy5XtxBkaA

提取码: b2vr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可以追问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大学债券发行专业 急求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这个专...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日本大学债券发行专业 急求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导师信息!!!这个专...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