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资讯

暖心3000公里:志愿者从内蒙古到西藏跋山涉水送爱心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暖心3000公里:志愿者从内蒙古到西藏跋山涉水送爱心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10月6日,历时6天,经过3000余公里的跋涉,北方新报记者与爱心人士一行,终于到达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扎仁镇果组小学,见到了那里可爱的师生以及来自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支教老师杨早龙。历时近1个月的爱心行动,在这次温暖的相遇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艰苦的行程

9月30日14时30分许,3辆爱心车、同行14人沿着京藏线从呼和浩特出发了。虽然事先对此次爱心之旅的困难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车辆和路况等诸多原因,10月4日,爱心车队行进到青海省格尔木时,只剩下1辆车、5个人。10月4日晚,进藏5人召开会议重新规划了路线——小组中两位女士当晚乘坐火车赶往西藏那曲,其余3人开车进藏。

艰苦的行程从10月5日开始。当日7时,天还没亮,开车进藏的3位成员从格尔木踏上了进藏的109国道。本以为提早出发可以避开车辆进藏高峰期,可事实上在这条向西藏运输物资的交通要道上,车辆大都是起早贪黑地跑,而且以大车居多。爱心小组的成员都没有开车进藏的经验,也从未遇到过如此之多的往来大型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行程之艰难可想而知。

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那曲,8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3人走了近17个小时。

当开车进藏爱心小组成员跋涉在行进途中时,乘坐火车抵达那曲的另外两人正在忍受着高原反应对她们身体和意志的双重打击。两人于10月5日6时许抵达那曲,入住那曲后,高原反应开始。虽然服用了高原安,但是来自北京的爱心人士吕雪莲高原反应仍然特别剧烈,从上午一直呕吐到下午,四肢无力,一直昏睡。

23时多,5人在那曲县会师。大家沟通后,劝吕雪莲放弃第二天去果组小学,但是她并没有接纳大家的建议。10月6日,她拖着沉重的双腿,忍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踏上了她的爱心之旅。

远方的问候

经过前一日17个小时的跋涉,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进藏小组5人早已疲惫不堪,但我们仍然强打精神,按计划于10月6日前往果组小学。这所学校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不到,杨早龙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了位置,我们于当日8时30分出发。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杨早龙给记者发来十几条微信,询问到哪里了,记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急切期盼。一个半小时后,在扎仁镇的公交站牌前,记者看到了杨早龙的身影。他带着爱心小组到了果组小学,老师们正在校门口迎接,随后将我们迎到小会客室,倒上醇香的酥油茶,又端上果条和风干肉,热情地招呼大家喝茶吃东西。

正喝茶的时候,外面响起了广播声,原来是上午课间操时间。趁着这个时间,记者一行给孩子们分发了带来的糖果和零食,孩子们排成队领取这些小礼物,特别地开心。由于车上能够带的物资有限,募集的大量物资都是通过邮寄送达的。我们能够带来的除了一些零食,还有呼和浩特锡林南路小学二年级七班的孩子们写给果组小学二年级小朋友的信。

把信发到孩子们手中时,我们发现二年级的7名学生中,只有久杰一人能完整地朗读信的内容,其他孩子的汉语水平还不能顺畅地阅读。于是同行的爱心人士给孩子们一一朗读了来自呼和浩特市的小朋友的问候。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这一封封的信,仿佛是一扇扇打开外面世界的窗户。

特殊的家访

跟学校的师生们一上午的互动过后,记者提出想去一年级一位小朋友家家访。在这次公益活动发起后,内蒙古能源发电金山热电有限公司设备党支部跟记者联系,表示想要资助一到两名安多县的困难家庭的小学生,委托记者了解当地学校的具体情况。记者向杨早龙转达了这个想法之后,杨早龙和尼夏校长专门去这个孩子家进行家访,并向记者反馈了情况。

10月6日11时许,记者一行再次对这个家庭进行家访。妈妈格桑德庆正忙着做家务。通过老师的翻译,记者了解到格桑德庆的丈夫离开了这个家庭,扔下了3个孩子。3个女儿最大的八岁,在果组小学上一年级,其余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1岁。全家人的生活都靠她66岁的老父亲当村医每个月1400多元的收入来维持。格桑德庆还有个智力障碍的弟弟需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很困难。虽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孩子上学不需要花一分钱,对他们这个困难家庭还有很多政策和资金上的照顾。可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格桑德庆也没有收入,所以他们家特别需要帮助。听说遥远的内蒙古有人愿意帮助他们,格桑德庆十分高兴。

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仍能感受到格桑德庆和她家人的淳朴热情,喝过酥油茶和酸奶后,我们与他们告别,回到学校。

温暖的行动

9月11日,本报刊发《支教老师杨早龙:请帮帮这些孩子!》,报道了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扎仁镇果组小学支教的呼和浩特小伙子杨早龙为1708名安多县小学生求助的故事。安多县位于藏北高原山川地区,海拔4700米以上,严寒干燥气候恶劣,藏族同胞占人口比重96%以上。那里的孩子缺少过冬的衣物和文体用品,杨早龙了解到安多县13所小学的基本情况后,向家乡人民发出呼吁:请帮帮这些藏族小朋友们!连日来,杨早龙的呼吁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回应,爱心人士的温暖行动持续进行。

截至目前,内蒙古爱心之家公益协会为扎仁小学的340多名小学生邮寄了冬季衣物和文体用品;托县云中梦爱心公益协会为色务小学的56名小学生邮寄了冬季衣物和文体用品;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乌海分公司为岗尼小学的87名学生邮寄了羽绒服、毛毯、帽子手套及文体用品;阿拉善大润志愿者协会为多码小学的86名学生邮寄了冬季衣物及文体用品;呼和浩特市蓝哈达爱心公益协会为码曲小学的141名学生筹措物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和赛罕区南门外小学的师生们为果组小学的40名学生提供冬季衣物及文具。

另外,还有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委员会、呼和浩特紫丁香之爱公益组织正在积极组织爱心活动。内蒙古信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艺术翼家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内蒙古艺术学院后勤处直属党支部等单位为安多县的小学生捐赠衣物、购买物资。安多县的13所小学已经全部收到来自内蒙古的物资帮助。

果组小学校长尼夏告诉记者,从九月中旬开始,来自内蒙古的物资陆续抵达县城,各个学校的老师分别领取了自己的物资,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收到衣服和文具,还有内蒙古的小朋友们写给他们的信后,都特别地高兴。

10月6日,在学校跟老师们吃过一顿简单的午餐后,记者一行就要告别果组小学了。尼夏校长和老师们再次给我们献上哈达,欢迎我们以后经常来学校做客。在依依不舍中,我们踏上了归程。

【记者手记】

西藏之行,是一次心灵和身体的巨大考验。这次公益活动,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收获了颇多感动。从接听无数的热线电话、接受一批又一批的物资、参加各种单位的募捐活动、与志愿者们一道打包邮寄物资……历时1个月的爱心行动,我们累并快乐着。见到杨早龙和孩子们的那一刻,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西藏有一句话,叫做“远不过阿里、苦不过那曲”,那曲的苦,更多地是自然原因造成。没有经过路途遥远的跋涉、没有经历过高原稀薄空气的考验,就无法理解那曲的孤独。希望,这次公益活动,搭建的是一座桥梁,连接的是西藏和内蒙古的友谊。

离开果组小学后,在拉萨药王山下的佛堂里,我点了一排酥油灯,为所有关注和支持这次活动的爱心人士祈福,也为安多县的师生们祈福。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所有美好的心愿,会因为爱心与善行而实现。再见,那曲!我们的友谊长存。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暖心3000公里:志愿者从内蒙古到西藏跋山涉水送爱心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