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西藏大学特有专业 考研考到西藏大学怎么样?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西藏大学特有专业 考研考到西藏大学怎么样?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西藏大学特有专业 考研考到西藏大学怎么样?,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

局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长极,对其他行署所在地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千百年来,藏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4处,县(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主要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白居寺、萨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诺遗址、古格王朝遗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观有:墨脱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林芝巴结巨柏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羊卓雍湖、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错高湖、纳木湖等。
对外开放山峰44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可参观景区1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徒步、登山、朝圣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科考、生态为主、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中心的藏东南旅游区;以草原、湖泊、野生动物观赏为主的藏北高原无人区,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辅以徒步、探险、朝圣、生态、旅游节庆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在已上市销售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产品中,最经典的路线有:3―5日的短线:拉萨---山南(文物古迹游) 拉萨---那曲(民俗风情游,如:雪顿节、恰青赛马节)拉萨---日喀则(后藏探险游),5―15日的长线:拉萨―江孜―日喀则―萨迦―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 (黄金观光线),拉萨―日喀则―阿里(圣地朝圣游)拉萨―林芝―山南(东线环游)。
西藏旅游业是1980年起步的,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区旅游企业的近140家,其中涉外宾馆饭店66家(客房4461间,床位9710张),其中又包括星级宾馆饭店1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42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定点餐馆19家(餐位1528个),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全行业间接从业人员30000余人。
2000年旅游接待人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其中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增长38.1%;全区旅游总收入65153万美元,增长4.6%;旅游创汇4790万美元,增长33%;上交税金2032元,增长6.8%。
“十五”旅游业发展方向:
----按照“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采取一切促销手段,实现与欧、美、日、韩、新、马、泰、尼泊尔、港澳台及国内其它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网,加大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开放旅游市场,拓宽旅游区域,力争扩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
-----树立精品意识,围绕我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开发建设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档次高、创汇能力强的旅游产品,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区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的状况。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高档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产品,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大力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加强现有旅游线路、景区(点)建设,提高景点质量。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5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基本完成拉萨―林芝―山南―拉萨,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拉萨,拉萨―那曲―昌都―林芝―拉萨三大陆路旅游环形线路建设;改扩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错、藏王墓、纳木错三级黑色路面旅游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错、茶马古道、环珠峰景区、纳木错景区配套建设等。
------丰富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内容,开发特色精美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配套体系,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导游队伍的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扩大西藏旅游品牌效应。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管理战略,促进旅游管理逐步迈上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 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是藏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藏医药学十分重视,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现已成为全区藏医教研中心。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区藏医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个地区藏医院和7个县藏医院,此外,在60多个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开设藏医系。多年来,藏医教育机构为全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医药人才。各地(市)卫生学校、干部进修学校和藏医院也开设了藏医提高班,培养提高基层藏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医药生产企业19家,从业人员777人,注册资金18374万元,生产有批号的药品144种,实现工业产值29338万元;销售收入1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实现利润7321万元;上交税金2582万元。12种藏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种藏药被列为新药品种。此外,还有31种藏成药、制剂被列为西藏地方标准。传统名贵藏成药“然纳桑培”、“常觉”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自治区藏药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药生产企业,采用现代生产技术研制而成的十味龙胆花颗粒、六味能消胶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达胶囊等4种新剂型藏药,均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同时,可生产传统藏药350个品种,年产量达10万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贴荣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998年荣获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实现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显示了藏药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十五”期间,要实现藏医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结合GMP标准,加快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良,促进藏医药生产与国际国内接轨。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吸收先进的管理、营销经验,做大做强藏医药业。要坚持改善条件和内涵建设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与完善服务功能并举,继续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努力提高藏医药临床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推进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藏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注重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加强藏药材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快研制新药步伐,实现藏红花等传统藏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中心。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发现矿产地1858处,各类物化探异点1300个。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11个;己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的22、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有17种矿产在全国排序前9位:第1位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第2位铜、火山灰;第3位菱镁矿;第4位硼、自然硫、云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质石墨;第9位锑、重晶石。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967亿元,全区矿产资源总量潜在价值6505亿元。铜、硼、金、锑、高温地热、建材等为西藏优势矿产,能源为短缺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藏矿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业人数8000多人。2000年底,开采铬矿石19.66万吨,硼矿19591吨,原煤2.13万吨。
“十五”期间,西藏要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质勘查,进一步摸清我区资源状况。围绕矿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抓紧开展对优势矿种和国家紧缺矿种的地勘工作,保证我区矿业发展有可靠的后备储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潜在的、稀缺的矿产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状况,矿产勘查与开发的重点是铬、铜、黄金、铅、锌等金属矿产,以硼、锂为主的盐湖矿产资源,建材用灰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地热、煤炭、林产品、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以及矿泉水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甲马赤康铜多金属资源等重大开发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进行合作开发,在“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开发前期工作,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鼓励通过联合等方式在内地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业管理体系,制定全区统一的矿业发展长远规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矿产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特定保护性矿种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外,各种投资主体都可以参与开发,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小型矿山的开发以集体、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为主,由地(市)、县政府主管,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管理的模式。 建筑、建材工业是西藏自治区工业企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87亿元,增长17.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约15亿元,增长25.1%。建筑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个百分点,约占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册的区内外建筑施工企业有233家,企业人员达3.6万人。勘察设计单位28个,资质40个,其中工民建设计类13个,规划设计类7个,工程勘察类4个,专项设计类7个,水电设计类5个,公路、桥梁(函)设计类4个。建材企业达112家,建材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18.7%,其中水泥产量45万吨,增长8.4%,新型建材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兴起,建材产量结构和品种得到调整扩充。
西藏建材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建材工业企业约40家,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水泥4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电杆6053根,水泥预制构件8.7万立方米,釉面砖20万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万立方米,均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间,建筑、建材业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要加强建筑建材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对现有建筑企业的改造,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材业重点抓好新型建筑材料开发、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现有建材骨干企业的改造,彻底关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西藏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民族手工业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广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88年,西藏开展了民族手工业艺人评聘工作,首次评定了具有工艺美术专业职称共79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9人,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员33人。地毯(卡垫)、氆氇、围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列为自治区轻工业发展重点产品,其独特的风格和生产工艺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西藏地毯行业是民族手工业的一大支柱。地毯生产已有600多年历史。其织法独特,纹样均以山水、花草为题材,古朴大方,绚丽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区地毯行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产地毯近2万平方米,其中出口约1.2万平方米,出口产品合格率为100%。地毯产品外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卡垫是藏族人民群众喜爱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结构紧密、花色鲜艳、全料纯毛、经久耐用、色泽不褪等特点。卡垫主要出产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们称江孜是“卡垫之乡”。
围裙是藏族已婚妇女普遍喜欢的服饰。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姐德秀围裙很早就畅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欧一些国家。姐德秀的围裙花色品种已发展到近20种,所生产的谢玛围裙,多次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远销国内外。
氆氇是藏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氆氇盛产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氆氇的品种很多,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氆。普通氆氇藏语称为“朗布”,细氆氇中以“协玛”为最好。工布一带地方出产一种厚呢子,名为“泽仁”,结实并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出产一种手工毛哔叽,藏语叫“泰尔玛”。2000年底,全区氆氇的生产能力大约在35万米以上。
西藏民族画、民族雕刻和金银首饰,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游纪念品,很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创作和生产出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从60年代开始,西藏着手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拉萨、那曲、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厂,在林芝地区建立了毛纺厂,在拉萨、格尔木、那曲建立了绒毛分梳及成衣制品厂,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结合农畜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深度,通过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是针对西藏特有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绿色食饮品业主要是开发西藏的天然优质矿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饮料、啤酒等绿色饮品和高原特有的牦牛、绵羊、香猪等肉食、奶制品。以及青稞、绿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区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含微量元素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国家级绿色饮料生产基地,力争在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逐步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物资源种子库,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

不知道这些,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标准的吃货(藏族...

有的时候命运就是这么的瞬息万变,不可捉摸,我成了西藏大学的一名学生。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不可思议,有着梦想成真的激动不已,我终于要坐着火车去拉萨啦! 忘了告诉你,我是个标准的吃货(偷笑ing),从拉萨站出来后,顾不得其他,直奔了最近的一家藏餐馆(早在网上查了个遍,火车上也打听了一路,嘿嘿~),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和品尝,更多的是为满足好奇心。

后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知道了藏民有着自己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食品的样式。在此与您交流与学习,若有错误之处,望加斧正。

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和我国其他纬度相同的地区相比,海拔相对较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光照强。),养成了西藏人民不一样的饮食习惯。他们把茶叶、酥油、糍粑和牛羊肉作为很珍贵的食物。此外,青稞酒和各种奶制品也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品。下面我来一一介绍。

茶百道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饮品,偶尔会喝一些清茶、甜茶和奶茶作为调剂品。

酥油茶藏语称“加隋玛”,是藏族的传统饮料,由砖茶、盐巴和酥油做成。无论是日常饮用还是招待客人俱佳。我亲眼见过同学的老爸是怎么做茶的,叔叔先将事先准备好的砖茶用水久煮啊煮,等变成红红的浓汁,在将他们倒进一种特制的的圆木桶里,在放入合适量的酥油和食盐,用专门的棒棰在里面上下反复抽打,看着很有意思,忍不住想去参与一下,可是怕坏了茶的品质,就放弃了。当酥油和茶汁充分溶解后,倒进茶壶里放在文火上,随喝随倒即可,屋子里酥油茶香味扑鼻。 酥油茶的营养价值很高。喝了它能抵御寒冷、消除疲劳等等。 同学的阿爸告诉我,藏族百姓早上必须喝上几口酥油茶才去工作。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我觉得藏族对茶水的需要量如此之大,是生活环境及气候特点所致。

那次去他家拜访,同学的阿妈(家庭主妇)将阿爸煮好的清香可口的酥油茶端了出来,我们有说有笑的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后来得知喝此茶有一套规矩,通常是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幸亏当时我是我是用双手接杯)。还有就是边喝边添,不能一口喝光。不过主人总是将客人的茶杯添满。如果你不喜欢或不想喝则不必动,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等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离开时再一饮而尽就可以了。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

其实北京的藏餐厅也售卖酥油茶,可是酥油味好像淡了些。我在藏族同学家里喝到的纯正酥油茶,淡褐色,香气浓,表面浮有油花,喝起来顺滑油润、有淡淡咸味,越到后来砖茶的味道越彰显。 此外,他们的炊餐灶具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别具风格。就拿酥油茶桶来说,几乎是每个藏族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桶由两部分组成,即筒桶和搅拌器。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十分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筒口稍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四个直径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 (来自新浪网介绍)

除了酥油茶,我更喜欢的还有青稞酒和酸奶。

酒文化 藏族人民生活很喜欢喝青稞酒青稞酒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它近似于黄酒,藏语称“羌”,用青稞酿制而成,不经蒸馏的一种低度酒,度数一般不超过20度。可分为青青稞酒和黄青稞酒,分别由生青稞和熟青稞酿造而成。在藏地的一些农家乐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可亲手体验制作工艺,它简单的很,就是将淘净的青稞煮熟待稍凉后加上酒曲放进陶罐内,随后将罐封闭好并用藏毯等覆盖使罐内青稞升温发酵,数日后开罐加适量清水然后再封闭一二天即酿成,酿好的青稞酒喝起来有甘醇微酸之感。但是也有经过蒸馏的,度数可高达到五六十度,后劲也很大,比这在此劝解您一定要弄清楚再夸海口! 藏族有着绵延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酒,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藏族酒文化。

� 招待客人时:按习俗,藏族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贵客的一种诚挚礼节。凡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皆以青稞酒款待。我的旅游英语老师是藏族,一次课上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风俗习惯:通常主人会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必须双手接过,不可推辞,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迎接客人时主人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在喝酒时,其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最后,把满杯酒一口喝干,藏语叫“松只尼达”,意思是三口一杯。这样做,主人才觉得你看得起他,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没有礼貌或瞧不起他。你喝得越多,他就越高兴。说明他酿的酒越好。藏族敬酒时,对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藏族同志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曲调优美,男女老少都会唱,从头至尾基本无重复。

节假日和庆典场合:节日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只在城镇较为流行。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很丰富也很特别,每酿完新酒,必先用其敬神,在向年长的人敬献。敬酒的人一般要用两只手捧着酒杯要举过他们的头顶,敬献给你想敬酒的人,特别是对长者更应该遵循该礼节。受酒的人也要用两只手接过酒杯,这是一种礼貌。 酒宴上敬酒也是一项习俗,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敬酒,在大的酒席上,会有专门的人倒酒,他们要唱着歌来敬酒,直到把客人灌醉。说道酒歌,藏族的酒歌非常好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意。

酸奶 酸奶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以内地的酸奶不同,他们的酸奶更加浓稠白皙,嫩的像豆腐一般,有的时候放在器皿里倒都倒不出来。吃的时候要使用勺子作为工具。开盖后有一种芳香的气味,质地细腻,口感很棒!营养价值高,具有抑菌、降低胆固醇等功效。听说还可以拌着米饭吃,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未敢尝试过。

永远的糌粑 对于藏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哪里有藏人,哪里就有糌粑。 � 糌粑是藏族民间传统食品,原料以青棵为主。(青稞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也能够顽强生长。)糌粑藏语音译意为“炒面”。与北方的炒面很相似,但是在制作流程上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先炒后磨,通常不除皮。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和我们的生面粉是一个道理。将青稞晒干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据口味磨成粗细不等也可去皮磨成精制糌粑。糌粑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几种,以青稞精糌粑为上品,一般是过节或招待客人食用。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或清茶等搅拌均匀,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刚开始不好掌握,不过在藏族朋友那里习得一个好方法,就是加一小团酥油,就比较好成型也不易沾在手指上了。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粮食制品。它的营养丰富,便于贮藏,出门带着它特别方便,只要抱着木碗、腰间别着糌粑口袋,再配上一点茶水就可以了,不用再麻烦生火做饭。不过我认识的一名藏学博士曾劝诫我,如果不是从小就吃,最好少食,因为它是一种高纤维食品,对于没吃过的人会比较难消化一些。(制作方法主要来自于网络搜索)

也有在面疙瘩里放些野菜或牛肉一起成型的,叫做“土巴”。土巴除了糌粑特有的清香外,还增加了韧劲,更加耐嚼,营养也更丰富。土巴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土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

肉类 藏族的人通常以吃牛肉、羊肉为主。因为西藏是在很遥远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所以牛羊肉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成为他们生活饮食的大部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高温下取暖。 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火候以开锅肉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割肉时,刀口要向内,刀口向外对着别人是种不礼貌的表现。咀嚼时嘴巴需闭合,大张嘴或是出声也都是不礼貌的。吃完肉,每个人还需用舌头将碗筷舔干净,表示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终,并且注意卫生。羊尾和胸叉是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颈椎骨节相连的羊脖子很难将肉吃尽,但藏族青年不会被难倒,能吃得好象骨头上从来没长肉似的,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有本领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传着“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这部分内容我没接触过更没体验过,所以就百度的) ��

藏族还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在拉萨的太阳岛有一条美食街,店门口挂满了风干肉。入冬后的牛、羊肉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我从风干肉店老板那里了解到,表面为深红色,撕开却略显白色,表明已无水分则为佳品。前车之鉴,吃的时候千万记住一定要撕成丝,否则腮帮子肯定会酸疼一两天! 藏族在吃肉方面还是有很多禁忌的。一般只吃牛肉和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其是忌吃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刚到藏区就有好多同学告诉我,他们是不吃鱼、虾等水产海鲜的,他们觉得鱼类的身上有转生的灵魂,不过在拉萨的一些餐馆里我也偶尔看到过食鱼藏族。

总之 ,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雪域高原,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寻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古到今,形成了他们自己惯有的饮食习惯,藏族人对于家乡菜的偏好是强烈的,甚至是偏执的。离乡的人身处喧嚣,也仍然坚持每日的糌粑和每日的酥油茶。

不过如今,藏餐无论是在烹饪技术还是样式上越来越推陈出新,多样化,藏区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也趋向于多元化,大米、面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还增加了蔬菜、酒类、糖果、糕点等消费品。越来越能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笔者推荐食物 :姐姐土豆,措姆凉粉,古树酸奶,藏面,酥油茶和甜茶,藏血肠,凉拌牦牛肉……

唐卡专业烧钱吗?

边巴丹增今年28岁,拉萨本地人,学习唐卡7年。他初中毕业后一直干农活,通过乡政府介绍来这里学习唐卡。他说,虽然自己小时候喜欢这门艺术,但确实想不到会坚持到今天。现在这幅唐卡他已画了两个月,曾经还用半年时间画过一幅历史题材的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内容涉及藏族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对藏传佛教的记录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近年来,唐卡成为越来越多人钟爱的收藏,学习唐卡绘画技术的年轻人也日益增多。唐卡的内容博大精深、线条细密繁复、色彩明艳持久,每一项技法都要经年才能熟悉,精通更要旷日持久。

在拉萨拉姆拉绰唐卡画院,数十位来自西藏各地的年轻人潜心学习,他们出师一般8到14年不等。看来,粗通唐卡绘画,没有十年的光阴,是磨不出一只好画笔的。

四他今年27岁,来自昌都,学习唐卡6年。四他原本是来拉萨找工作,后听朋友推荐转而来这里学习唐卡。四他说,小时候常看到唐卡,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画唐卡,现在知道了每一件唐卡作品背后的不易

罗布次仁今年27岁,来自曲水县,学习唐卡14年。他正在和其他人共同创作一件由1000多幅唐卡拼接而成的巨型唐卡,他在其中完成了十多幅。罗布次仁说,从小家里很穷,需要帮家里放牛,但他很喜欢画画,特别羡慕会画画的邻居,于是小学毕业就来这里学习唐卡

次吉今年27岁,来自堆龙德庆县,学习唐卡10年。次吉说,这里免费教学,并提供吃住,画的作品还可以拿工资,这一切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唐卡。她立志以后成为一个唐卡老师,将唐卡教授给更多学生

旦增欧珠今年22岁,来自昌都,学习唐卡9年。旦增欧珠说,刚学的时候整天这样坐着不舒服,脖子和后背会因为久坐而疼痛,现在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他现在喜欢戴着耳机画唐卡,没什么烦恼,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中,意为“展开的画卷”。在明亮的画室里,唐卡学徒们端坐在拉开的画布前,仔细地在面前的唐卡上描绘

唐卡多为重彩画,从颜料选择上会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天然矿物原料,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原料,勾线着色后,绘制于打磨的棉布上

近年来,唐卡成为越来越多人钟爱的收藏,学习唐卡绘画技术的年轻人也日益增多

唐卡的内容博大精深、线条细密繁复、色彩明艳持久,每一项技法都要经年才能熟悉,精通更要旷日持久

考研考到西藏大学怎么样?

关于西藏大学考研的一些资料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EJbzAY7oBqUjORowrGCJg

提取码: iigb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若资源有问题可以追问

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文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的爱情才感人至深,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感人至深的 爱情 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

感人至深的爱情文章篇1:平淡的山芋爱情
文 / 李欣

1995年,我在徐州火车站候车,要坐的那趟列车还有1个小时,只好坐在长椅上慢慢等。在我对面的长椅上,坐着一对看不出年龄的夫妻,男的很黑,头发长而凌乱,身体很壮。那身打扮跟外出打工的农民差不多;女的梳着短发,圆脸,穿一件棉袄,怀里有一个婴儿在吃奶。以孩子的年龄推算,两个人岁数不大。我发现,女的门牙缺了一颗。他们的脸上布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衰老和疲惫。

因为一天没吃饭的缘故,我从包里取出水果、面包和火腿,自顾吃了起来。

对面的那个男人隔一会儿瞅我两眼,手缩在袖子里。我抬头看他时,他就嘿嘿笑一下。反复几次以后,他一个人朝门外走去了。我快吃完时,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烤熟的山芋,还冒着白白的热气。他碰了一下女人,就将滚烫的山芋连皮都没剥就塞进女人手里,接着,他又抱过女人手里的孩子。

女人愣愣地看了一会儿她男人,脸上漾出了红润。她大概是惊讶:今天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么?男人平时是舍不得花钱的。女人开始吃山芋,很幸福地吃,显然是饿了。她苍白瘦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女人吃到一半,忽然想起了什么,冲着男人说:“你吃吧,我吃饱了。”

男人说:“叫你吃你就吃!”

女人不吃,女人说:“你没吃,你嘴唇还干巴着呢。”

他俩推来推去你让我吃我让你吃。那男人叫他女人吃时,嘴角蠕动着,有一滴口水很快淌了出来。

他显然是在说谎。最后还是女人强行将半块山芋塞进男人的手里。

男人吃完,又抱着孩子缩成了一团,寒冷中,两个人靠在一起就是温暖。

我看着他们,心底涌出一份说不出的酸楚,也有一份模糊不清的感动。

一块山芋把所有的形式都包容了。不那么浪漫,无所谓情调,却实实在在牵挂着对方,在贫寒的日子里冷暖互知,相依相偎。

我猜想,那女人一定不知道玫瑰为何物,也不懂如何风情万种。她爱男人的方式朴实具体,天冷了,多穿一件衣;饿了,吃饱;干活时,注意安全,仅此而已。

她男人也是如此,一辈子不会对她女人说一句甜心的话,做一个浪漫惊喜的动作,不知道讨女人欢心要买玫瑰、喝咖啡、送热吻,却在自己饥饿时把惟一的一块山芋留给女人吃。

那块山芋在他女人眼里比9999朵玫瑰还浪漫。

真爱,入骨入髓。不需要山盟海誓,不需要一切语言,它住在灵魂里……
感人至深的爱情文章篇2:爱情,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坚持
姐姐和姐夫是大学同学,大一相识,大二恋爱,大四顺理成章地面临了 毕业 分手。

当年的姐夫成绩平平,能力平平,长相平平,家境更是连平平都不如。他没有背景,没有房子,没有车。姐姐的妈妈安排好了工作让她回家,无论如何也不让姐姐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两人像许许多多大四情侣一样,毕业,分手,一个留南,一个回北。那年姐姐22,姐夫22。

也是,本就没有未来的两个人,何必要耽搁彼此的时间,还不如一刀两断,从此寻找自己的幸福。

三年过去了,两人很少联系,更是没有见面,只是生日时,姐姐会收到姐夫寄过来的礼物,情人节时,姐夫会在网上订花送到姐姐办公室。

姐姐的年龄也到了25,还一直没有男友,家人开始着急,紧锣密鼓地安排着介绍和相亲。

我知道其中几个,对姐姐很有兴趣,加上姐姐的长相与工作都不错,公司里同学中也有不少示爱的角色。

我一开始不懂,也跟着瞎着急,埋怨她不懂得接受。但是她每次都笑笑说,不喜欢,没感觉了。

或许大多数的 故事 便会到此结束,两人各自淡淡地恋爱,淡淡地生活,直到他淡出她的记忆,再也不出现于生命。

今年5月,姐姐26岁生日,她接到了姐夫这么多年来少有的一个电话,他只说了一句:

“房子买好了,工作也给你安排好了,回来结婚吧。”

一句“拿着”,胜过十句“我会给你的”。

姐姐,姐夫让你回家结婚。

我不知道姐姐当时哭了没有,但是我哭了。我知道我泪点低很没出息,但我当时就哭得一塌糊涂。前两天在校内上看到姐姐的状态,要结婚了。简单的四个字,再次给了我巨大的冲击。那些我俩一起躺在床上聊他们故事的夜晚,那些因思念与无奈落下的泪水,那些所有人的怀疑和批判,在这四个字面前,分崩瓦解。

他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一级的省会城市,姐夫在国企做到了中层,姐姐在姐夫的帮助下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上班,十月份结婚。那些曾经的不易与艰难,全在这个时候变成了满满的幸福。

四年,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男人,我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也不知道他如何从零奋斗到这样的地步,是什么让他独自忍受过风雨,这样笃定地坚信着爱情?

四年,对于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人,我终于明白她为何频频拒绝他人,也要用青春去等一份她值得坚持的幸福。如果心里已有一个人,那谁也再无法走进。

在这样一个纷杂浮躁的年代,还有多少爱情能经得住坚守?

后记:我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爱情里坚持人们。可是没多少人能真的渡过那段难熬的日子而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想说,先放弃的人的确很愚蠢,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熬过来会有多幸福。你永远不知道有一个为了你们的未来去奋斗的人是多么幸运。

我也在爱情里受过伤。但是我还是相信爱情。每个人都值得被更好的人珍惜。过好自己的生活,别人才会想要靠近。爱情不是空虚寂寞时随便找一个还可以的人填补空缺,没有爱情的时候就努力改善自己做一个让人值得爱的人。我们都会因为这样而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并且因为爱情幸福下去。

作者不详
感人至深的爱情文章篇3:千万里爱的追寻
朋友邀我去深圳画院看一个摄影绘画展。举办画展的是以雪域高原为题材的抽象派画家、青年艺术家东方。这是一个性情粗犷、穿着另类的男子汉。从交谈中我得知,他历经8年,多次进藏,不仅为了追求艺术,更为了找寻心中的藏族姑娘。

雪山救命,缘牵一线

东方出生在青藏高原的军营中,他15岁参军,19岁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转业,来到深圳。他虽然身在开放特区,但心中总有解不开的高原情结。

1995年,东方用6个月时间,骑摩托车从深圳经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青海到西藏,进藏再由前藏到后藏……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雪崩、沙尘……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由于找不到人家,补不了给养,他一路忍受着饥饿、干渴、体力过度透支。

有一天,他早上出发时还万里无云,中午突然狂风大作,鸽子蛋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从天而降……他眼前一黑,连同摩托车一起栽到山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听到一个细小的嗓音焦急地呼唤:“阿哥!阿哥!你醒醒!”他努力睁开眼,看见风雹巳停,一张模糊的小脸正俯视着他。他的头正枕在她细瘦的小胳膊上,她手拿着一个牦牛皮做的大水囊,往他的嘴里灌清水……

一股清泉下肚,东方醒过来了。他终于看清,救他的是一个藏族小姑娘,有十三四岁的样子,圆圆的脸上泛着高原人特有的红潮,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黑亮黑亮。最美的是她双颊有一对藏人中少有的、深深的小酒窝。

她看东方睁开眼睛,惊喜地喊:“巴桑,你守着汉族阿哥,我去找阿爸!”应声过来了一个十来岁的藏族小男孩,身后是一条蹦蹦跳跳的牧羊犬。小巴桑不太会说汉语,但他懂事地遵从姐姐的嘱咐,用单薄的小脊背扛着东方的上半身,努力让他保持坐姿(为保护心脏),静静地等待。

两三个时辰过去后,小姑娘终于和一个强壮的中年康巴汉子骑着牦牛车气喘吁吁地来了。一家3口通力合作,将东方和他的东西都抬上牛车,路上,东方才知道这地方是川藏交界处的大山,小姑娘名叫普布卓玛,在坝子里上学,每月回家一次。这次回家途中正好赶上暴风冰雹,她在路上发现了昏迷的东方,焦急万分,周围荒无人烟,她只得在山头吹起求救的牛角号,正好她的弟弟听见发号声前来接应。卓玛要了弟弟的皮水囊,救活了东方。

翻过了一座很大的山头,景色聚变。眼前是一个峡谷,谷底铺着一望无际、点缀着耀眼野花的柔软草地,这就是卓玛的家!一顶结实的大帐蓬,帐蓬内铺着鲜艳的藏毯,牛粪灶上一把铜茶壶锃亮耀眼,画着五彩宗教图画的矮桌上,早巳放好了烤羊腿,酸羊乳、草菇汤……慈祥的藏族妈妈用藏语对东方说:“孩子,吃吧,吃吧,这都是给你准备的……”

东方的右腿疼痛难忍,脱了衣服浑身多处都“皮开肉绽”吓得卓玛和巴桑惊叫起来!卓玛的父亲连声说:“不碍事!我们这里有个闻名方圆几百里的门巴(医生),比你更重的伤他都能治好,我这就去请他!”卓玛也用她那带四川味的普通话安慰东方:“阿哥,你不用担心,强巴大叔的医术高着呢!你用上他的藏药,不多久就会像匹骏马,在山谷里跑起来。”

黎明时,卓玛的父亲和强巴走进帐蓬。医生诊断:东方右腿骨折,还有脑震荡,治疗后如果不再发生昏迷就有救。

一觉醒来,巳是黄昏。他觉得神清气定,既不头晕也不恶心了,帐蓬里只有卓玛。卓玛惊喜地说:“阿哥你醒了!强巴大叔说你要睡两天,结果你只睡了一天就醒了!”卓玛的爸爸是附近林场的工人,每天要上班,小弟弟巴桑也刚上了“马背小学”家里的羊、牛靠妈妈放牧,护理东方的任务就由卓玛承担。为了照顾好东方,卓玛特地让阿爸去学校请了假。

东方在卓玛家养伤100天,藏医强巴每隔几天就骑车来复诊。小卓玛每天给他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擦身洗衣……天好时,她就把东方移到帐外,给他 唱歌 跳舞。天高云淡、草绿花香、万籁俱寂,惟有卓玛这个美丽的精灵在东方的身边和心里旋转。

东方给这个比自己小15岁的藏族阿妹讲了不少大山外的事:城市、大海、火车、汽车、地铁、飞机……他鼓励小卓玛好好学习,将来到外边做大事。东方临走前,卓玛塞给他一个牦牛皮钱包,上面的藏绣十分精致,里面是5000元钱。卓玛说:“阿哥,你出来时间不短了,这是给你坐飞机回深圳的钱,不知够不够,听说机票可贵着呢!”

东方了发现她颈上挂的那串家传几代的珊瑚珠不见了!卓玛说珠子拿到坝子里换了10000块钱,给了强巴5000元做医药费,剩下的全在这了,东方很过意不去,可也没办法:出事时他的钱包滚下了万丈深崖……

她是他心中的雪莲花

东方从高原采风带回了大量的录像、照片和绘画,一炮打响,不但深得深圳市民的好评,还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而海内外的画商也包围了他。

他给小卓玛寄去了20000元钱,但3个月后,钱又被退回来了,因为“地址不详,查无此人”。东方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返回那个峡谷,芳草依旧,湖水依旧,却杳无人踪。他包了一辆车,把附近几百里都搜寻了一遍,仍是没有收获。卓玛一家,还有藏医强巴,这曾经活生生的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东方想,莫非是他在做了一个梦?可右腿分明还在隐隐作痛啊!

东方颓废地回到了深圳,时光在忙碌中流逝着,虽然身处的环境灯红酒绿、美女如云,但东方忘不了西藏,忘不了卓玛,他们是高原上无价之宝啊!他每年进藏一至两次,他转遍了所有藏人居住区,但是他再也没找到卓玛!

转眼,东方满30岁了,父母、战友都为东方的婚事着急,他也渴望爱情,但他需要的是既喷着热血又透明得像水晶一样的爱啊!

他多次梦里回到卓玛的家,看到小卓玛脸上那一对酒窝。他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卓玛送他的牦牛皮钱包,耳边似乎响起了卓玛的声音:“阿哥,这里是5000元钱,给你买回深圳的……”

东方曾到过北京西四珠宝一条街,在那儿他看到到一串西藏的人造珊瑚项链,价格竟高达数万元,小卓玛的那串是天然的,且传上了百年,为了救他,她10000元就将这传家宝脱手了!他突然顿悟:小卓玛那样的姑娘才是他的所爱呀!因为她美得象雪山女神,而她的真情又像火红的珊瑚珠无价可估!他的恋爱一直不顺,就是因为卓玛藏在他心灵的最深处啊!他祈祷着:卓玛啊,你快快长大吧,等你长大了,我一定娶你回家!

不远万里,追寻真爱

东方又开始了骑摩托车进藏的人生之旅。他对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对那里纯朴善良的人们有说不尽的爱。卓玛那有着一动人酒窝的美丽脸庞,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地刻在东方的心里,他就是用尽一生的时间,也要找到卓玛!

一次次的西藏之行和对卓玛的思念,给东方的艺术生命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他在艺术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然而,他还是没有找到卓玛。他只有把整个西藏都当成了他的爱人。他在进藏的路上沿途收养藏族孤儿,成了17个藏族孩子的爸,他负担了他们读书生活的一切费用。

2003年初秋的一天,东方到西藏大学去看一位朋友,恰逢学校开学,同学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在群舞的姑娘中,东方发现了一个盛装的藏族女孩,她舞姿轻盈似曾见过!挤到细看,姑娘长着一张秀气的圆脸,苹果一样红润,眼睛黑亮黑亮,面颊上一对酒窝若隐若现,……东方激动地大喊:“卓玛!卓玛!姑娘却没有反应,待他挤进舞场,姑娘巳像一阵清风般消失了……

是啊,自认识卓玛至今,巳是数年过去,卓玛到了读大学的年龄了!冥冥之中一个声音提醒东方:卓玛可能上大学了!于是已经是35岁的东方,决定自费进入西藏大学学习藏语,以便以后更好地与卓玛和藏族亲人们交流。他想也许哪一天,会在这里碰上卓玛。

入学数日后的一个晚上,东方坐进了八角街的一个咖啡厅里,一边看着小卓玛送他的钱包,一边垂泪。突然一阵笑声传来,一群女大学生拥进咖啡厅:她们是来给朋友过生日的。一个姑娘轻轻走近他:“哥,能换张桌子坐吗?”他一抬头,只见一个身材苗条、黑发披肩、穿一身绛红色牛仔套装的年轻姑娘站在身边。如果不是她双颊上的红潮说明了高原人的身份,谁也不能将她和大都市的时尚青年分开。她精巧的圆脸、黑亮的眼睛、闪动的酒窝……她不就是那天自己错认为小卓玛的女孩吗?东方不敢造次,只说:“你能帮我找一个人吗?她叫普布卓玛……”姑娘却看见了他的皮钱包,一把抓在手中细看,又把东方仔仔细细打量一番,失声喊道:“哥!东方!真的是你!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上了你!”东方疑惑地问:“你是……”姑娘说:“我是小卓玛呀!那年你在我家养过伤。”突如其来的巨大幸福让东方险些晕倒:他不敢相信,这个时尚的女孩就是当年那个纯朴又羞涩的小卓玛。

女孩拿出了一个小夹子递给他,那是一本退伍军人证,扉页上是东方的照片和名字。这是东方当年留下的信物,她一直随身带着,果真是她——普布卓玛!东方刹那间有种历经万难,终到“西天”的激动,他趴在桌上放声痛哭!

原来,在东方离开不久,小卓玛的爸爸就去了后藏,一家人搬到了亚东大山里。现在卓玛巳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了!

东方责问卓玛为何不往深圳写信?卓玛说是这藏人的习惯:凡到雪山来的人都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救他们;可朋友离开了雪山,我们就不主动联系。藏人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生活的!东方说他要还给卓玛医药费,但他终是开不了口-他不能用对待常人的方式去对待卓玛,他担心会伤害她。他与卓玛之间是一份最美丽最纯洁最真诚的感情啊!

东方向卓玛谈了自己多次进藏寻找他们的经历,拿出厚厚的一本画册,上面画的都是他心中的卓玛……聪明的卓玛脸红了,她流着泪说:“阿哥,想不到你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又有心的安多汉子啊!

其实,几年前,年纪尚小的卓玛就对东方十分钦佩。因为他竟能独自一人开一辆摩托车进 大雪 山!他负了伤但他从不喊疼不想家,嘴里有说不完的有趣故事,更神奇的是他手中的笔,画什么像什么,而且画的全是西藏!如此爱西藏的人,卓玛怎会忘了他呢?所以,东方一直都在卓玛心中,因为东方的话总在她耳边响着,她立志要学有所成。

就这样,尽管有15岁的年龄差距,普布卓玛和东方还是真诚的相爱了!东方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卓玛,卓玛用藏族姑娘特有的挚爱回报着东方,知情者说他们是“天上神仙到人间”。

东方和普布卓玛一道去了亚东大山里,看望了卓玛的父母。两位老人和已上高一的小弟巴桑,看到了东方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历经8年找到了他们,惊喜万分。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藏家的女婿,巴桑还特意吹起了牛角号,散居在山里的乡亲们都来了,专为了东方和卓玛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年轻人跳起了锅庄,老人们喝着青稞酒,欢笑声响彻天边……

假期里,东方带着小卓玛去了深圳,卓玛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火车,轮船.东方决定以后要和卓玛去亚东,永远生活,住在美丽的西藏!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藏大学特有专业 考研考到西藏大学怎么样?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藏大学特有专业 考研考到西藏大学怎么样?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