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资讯

大学教育让人失望了吗?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大学教育让人失望了吗?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建设,在中国应试教育影响下,大学教育真的能够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吗,中国的教育又该何去何从,专注教育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



  不仅市场经济有泡沫,一些专家也毫不留情地批评高等教育已处在泡沫状态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而且在学校得到的学业评分也越来越高,但他们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大学教得如何?


  尽管法学院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律师考试来证明其业务能力,护理专业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来检验其技能,但这些却难以测量高等教育在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隐性价值。要找到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成绩做出的大学排名并不难,但是,学生、家长以及更多高等教育相关者又该如何评估一所大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继续做了些什么呢?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美国弗拉格勒学院大四学生除了要应付普通测试外,学年结束前还要参加一次“特殊”的测试。学院院长威廉·艾巴瑞认为,通过这项测试可以确定学院对学生的教育究竟产生了多大的价值,用以衡量学生在四年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这究竟是怎样特殊的测试,其结果真的能衡量出学生读大学的收获吗?

  

  分数等于能力吗?


  根据美国高校联合会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25%的雇主认为两年制和四年制大学让毕业生做好了进入职场的准备。当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时,父母、企业雇主和学界人士等群体势必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失望。高等教育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公众信任危机。大学想继续存活,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学生,必须对学生与雇主的抱怨作出回应,必须创造出更高的市场价值……


  这些“必须”催生了高等教育界内部一系列评价体系的崛起,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论述走出象牙塔的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时所说,走出象牙塔的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响应社会的需求,同样高等教育评价也要自觉地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其中便包括大学生学习评估(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CLA)。CLA由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旗下的非营利机构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研发,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2002—2003年间通过了一系列的试测与分析,2004年正式在美国部分高校中开始运用。至今,有的高校甚至已经使用该测试的某个版本长达7年。目前高校使用的为升级版CLA,即CLA+。


  一边是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一边又是雇主们对“高分低能”现象的抱怨,衡量教育的价值对高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尽管法学院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律师考试来证明其业务能力,护理专业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来检验技能,但这些却难以测量高等教育在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隐性价值。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弗拉格勒学院大四学生要接受的“特殊”的测试,旨在帮助大四学生证明他们大学期间学到了多少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他们分数单上的成绩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


  教学改进依靠它


  CLA+测试每学年一次,首先会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施测,并等到这批学生大四时候再进行一次同类型的测试,进而详细对比两次测试分值的差异有哪些。


  具体来看,CLA+测试内容主要聚焦于学生的四种技能:批判思维、分析推理、问题解决、写作交流。CLA+由两种测验题型构成,即技能型任务和分析写作型任务。其中,技能型任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批判思维、分析推理、问题解决、写作交流能力去回答开放性的问题,例如有的技能型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假设和观点等来辨认其优势和劣势,有的技能型任务要求学生权衡不同类型的证据,评价不同文献的可信度,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分析写作型任务要求写两篇论文,一篇论证性文章与一篇批判性文章,论证性短文要求学生就某个议题通过论证提出其支持观点,批判性短文则要求学生通过评价某个观点的有效性,对其进行批判分析。两种测验题型均通过网络答题完成,需要学生将问题与现实紧密结合,综合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推理、问题解决、写作交流能力去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弥补一般测验未能考查学生某些核心能力的缺点。


  美国有一系列成熟且有重大影响的大学生评价实践,如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全国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和CSEQ(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这两种评价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参与投入来表示其发展结果和发展程度,是一种间接的评价方式。CLA+测试并不否认校园环境及学生个体特征等其他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但它认为,大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可控因素或变量,应该成为研究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其他因素也有影响,但是它们不可控制或难以控制,所以将影响因素限定在课堂教学之上,最终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更便于把评价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更具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某项技能。


  雇主的偏爱


  正如威廉院长期望的一样,不管大一新生与大四学生两大群体的测试结果是怎样的,他都十分期待看到这项测试给学校带来的提升。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CLA+测试对于大一新生的好处:更早地发现了大一新生个体间的能力差距,通过补课、后续的学业辅导以及其他一些针对性帮助使相对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


  但也有部分美国高校未参与CLA+及其之前的CLA测试。它们并不认为这种测试或任何一种测试能肯定或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CLA或CLA+测试只是对学生知识的粗浅评估,还不足以衡量整个教学体制的效果。然而作为毕业生的接收方——雇主,他们的态度却与校方截然不同。一些雇主抱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具有误导性,他们越来越不信任大学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欢迎毕业生拿着他们的CLA或CLA+测试成绩来求职,用以证明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这无疑让雇主在一纸大学文凭及成绩单之外,又多了一项评断求职人选的依据,他们自然拍手叫好。虽然目前为止弗拉格勒学院等一些高校也只是将CLA或CLA+测试作为跟踪学生学业提升的内部评估工具之一,“不过如果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想使用测试成绩来吸引潜在雇主,学校表示十分乐意向他们提供成绩单。”威廉院长说。

业再调查,当届已晚


  雇主为能找到更符合用人标准的毕业生而乐意参考CLA+测试成绩的行为,同样反映出值得中国高校思考的问题——对高等教育的不信任。中国高校同样需要应对雇主们对“高分低能”的抱怨,同样需要接受市场对其四年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检验。然而根据麦可思对2014届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研究,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并不容乐观。

图1至图3分别显示了2012~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和工作岗位要求达到的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能力满足度。可以看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批评者们是从结果去评价,而高校校长们关心的是培养过程。只有真正弄清了过程,才能采取干预措施,才能改变结果”。中国高校管理者应在培养过程中实时跟进学生的成长增值情况,并且还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特殊问题。例如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大二学生的专业认知与学习压力问题,大三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问题。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才能为高校的后续改进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教育让人失望了吗?中国教育该何去何从?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