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考> 大学专业

查理大学专业 季镇淮的人物简介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查理大学专业 季镇淮的人物简介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查理大学专业 季镇淮的人物简介,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查理大学qs排名

查理大学qs排名为第266名。

查理大学是一所全球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球范围内都融合了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和教育。 有17个独立自治的学院,但又都与中央大学有着密切联系。 查理大学目前大约有50,000名在读学生,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 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提供学士,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位。

查理大学提供数十项本科和硕士专业,涵盖了市面上各大主流和小众学科,基本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申请需求。

查理大学的学院设置有医学,艺术,法律,科学,数学和物理,教育,社会科学,体育,人类,神学等各个领域。相比之下,华沙大学提供英语授课的学院和专业都相对较少,并且偏人文社科和商科方面。

查理大学一年学费及生活费:

查理大学不同的专业每年学费也不同。一般来说,除了相对较贵的医学和艺术类专业,工科,商科,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费在5000-6000欧每年,教育和人类学在2000欧左右。

学校宿舍―每月约150欧

食物吃喝―每月约200欧

书籍每年―约150欧(图书馆藏书免费)

公共交通―约130欧每年

其他娱乐,服装,杂费等若干,算下来生活开销一年总共是5000-6000欧左右。加上学费,一年的开支在1万欧以上,算上机票约10万RMB以内。

季镇淮的人物简介

季镇淮( 1913-1997),字子韦,一名正怀,字来之。江苏淮安人。民盟成员。古典文学研究家,著名文学评论家。1941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清华大学助教、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盟中央第二届委员,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全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闻朱年谱》、《司马迁》、《来之文录》,评论《韩愈论》、《近代散文的发展》、《王国维古史新征讲义跋》,主编《中国文学史》等。
季镇淮,江苏淮安季桥乡人。1913年6月26日出生,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淮安中学;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后,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闻一多先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1944年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1946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革”结束以后出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离休。1997年3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1941年西南联大毕业以后,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闻一多为其导师。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52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主任。1945年加入民盟,195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国文学史》、《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等。 为照顾战区学生,尽管甄别考试已过期,临时大学的教务长潘光旦仍特许季镇淮以山东大学学生名义借读。当时临时大学中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中文系并无学生,全系仅一名借读生。不出三月,战火蔓延,学校南迁。季镇淮报名参加了湘、黔、滇徒步旅行团,在闻一多等先生的带领下,长途跋涉3500多里,抵达昆明。通过转学考试后,季镇淮正式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主持考试的是系主任朱自清。作为影响最深的导师之一,朱先生得到季镇淮终身的爱戴与崇仰。季镇淮在联合大学学习期间,家庭在经济上已无任何接济,只有靠学校每月为数不多的贷金生活。当时的昆明,生活费用很高,他偶尔在报纸刊物上写点文章,稿费也很有限。有时在发贷学金的那一天,在街上买几块糖烧饼吃,就是难得的享受。但他仍然挤出钱来买上几本心爱的书籍。大学三年级,《中央日报》昆明版发表了季镇淮的《(老子)文法初探》,该文运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左传〉真伪考》一书中的比较语言学方法考证了《老子》 ,得出《老子》和《论语》是一个文法系统,《老子》应成书于战国晚年齐鲁人之手的结论,与历代相传的老子是东周楚国人的成说不同,从语言学角度推测,充满新意,大得罗常培教授赞赏,显示出一位勤学多思的青年学者敏锐求新的学术活力。
1941年,季镇淮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私立五华中学教员,深受学生欢迎。1941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文科研究所,闻一多先生担任文学部主任。这年秋后,季镇淮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闻一多先生读研究生,当时的研究生只有两人,另一位就是后来著名的中古史专家、现代文学专家王瑶先生。按照当时规定,研究生的学习期限为二年,而季镇淮却为三年,这是闻先生向梅校长提出的:季镇淮一面做研究生,一面担任“半时助教”工作,经济上可以得到一点补助。1941年10月24日,闻一多写信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季君本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国文系,成绩卓异;近复投考本校研究院,亦以最优成绩录取。本所研究半时助教一职,以季君当之必胜所荷,爰为推荐。倘蒙裁可,仍希将聘书早日发下,以便转致,并分配工作,至为厚幸。”梅校长当日即处理,30日又有批示“照聘,月薪50元,校贴20元,政府半贴生活费按全发。”此后,1942年8月和1943年8月,闻先生又为季镇淮聘任助教及续聘事致信梅校长,使他得到安定的学术研究的条件。
闻先生对季镇淮的关怀、培养不仅表现在生活上,更表现在学术研究上。《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中的《七十二》,是一篇考证文章,是先由季镇淮提出问题,写成初稿,然后再由闻一多先生增补材料,撰写成文的。后来由于季镇淮一再坚辞,这篇《七十二》最终由闻先生发表,收入《神话与诗》,没有署季、何两位先生的名。但是,闻先生加了那篇《附识》,对于季镇淮做出的成绩热情地表彰,不肯埋没他。 1946-1986年中,除1955-1957年奉高教部派遣,为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东方历史语言系外籍讲师外,1952年院系调整前,季先生在清华大学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教书。作为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私淑弟子,他整理两位先生的旧作,出版了《闻朱年谱》 ,对《闻一多全集》的出版花费了大量精力,使人们对两位伟大学者的人品和文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学和研究中,他更是身体力行,使他们的精神和治学方法能够传承下去。
总结两位恩师闻一多与朱自清先生在文学史研究上的贡献,季先生以为其最终的事业即在著成完整通史,他多次提到闻、朱两位先生有意写作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于两位导师早逝,季先生自觉有责任代偿心愿,完成遗志。而其把握数千年中国文学的研究策略,同样得益于闻、朱二位老师。闻先生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便从杜诗人手,“由杜甫研究而扩及全唐诗的研究;由唐上溯六朝、汉魏,直到古诗的源头《楚辞》 、 《诗经》 ”(《闻一多先生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朱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首先着眼于古代以来批评史上若干传统的概念的分析研究,弄清它们原来意义和在各个时代的变化”(《纪念佩弦师逝世30周年》)。以闻、朱二先师为楷模,季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也采取了“重点突破”与“以点带面”相结合的可行办法。 1913年出生,江苏淮安人。
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淮安中学。
1941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闻一多任其导师。
1944年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
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52年调北京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主任。
1945年加入民盟。
1950年代,出版了被誉为“大家小书”的评传体著作《司马迁》。
195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国文学史》、《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等。
1960年代初,与游国恩等主编了著名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负责明清诗文及近代文学部分。
“文革”结束以后出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离休。
主编。
1997年3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季镇淮教授是著名的文学史家,1946-1986年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79-1984年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早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曾就教于闻一多、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时更是闻一多先生得意的及门弟子。季先生秉承闻朱遗风,发扬旧时清华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毕生兢兢业业,从事高等教育和文学研究事业。他执教多年,桃李满天下。学严谨,学风正派,追求科学。在学术上默默地耕耘,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从不追逐时髦和轰动效应,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成果。
他曾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高等学校文科部颁教材《中国文学史》 ,该书曾在1988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对全国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课程建设起到很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季先生主编了《近代诗选》、《历代诗歌选》,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编委和近代文学分支主编,还著有《司马迁》、《闻朱年谱》、《来之文录》、《来之文录续编》等著作。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他选取了处于两端及中间部位的秦汉、唐朝、近代为主攻方向,又在其中择出足以代表此一时代文学成就、有承前启后之功的司马迁、韩愈与龚自珍用力考究。以作家研究为基础,辐射开去,理清各个阶段的的理论与方法脉络;再上下勾连,左右旁通,贯穿全史。
他有一首仿龚自珍《三别好诗》的自作的绝句:昌黎文集定庵诗,汉史诤诤血泪词。吾亦自有三别好,江河万古令人思。然而,季先生用功处虽在个别作家,着眼点却在整部文学史,考论三家不过是其赖以构建全史的一方基地或重要支柱。 对于文学史写作,季先生也有一套成熟的意见。他曾借用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并重的说法,加以概括、发挥。所谓“义理”,即正确、合适的理论与方法;“考据”,即充足的资料;“辞章”,即文字好读。三者之中,最别致的是对文章的看重。学术论文讲究材料充实,之有据,却很容易导向行文枯燥,非有专业兴趣,不能卒读。而季先生根深蒂固的好文习性,是他把各类文体一律作为艺术品对待,自觉地当作古人所说的“文章”来写。他作《司马迁》一书,对相关史料虽竭泽而渔,落笔时却化繁为简,将大量考证压在纸背或移入注释,引文力求简练,因而出语可信而又文脉畅通。季先生将这一道工序看作是文学史著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此前所有的努力都要靠它最终实现。为完成这部理想的文学史,季先生作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直到病重期间,仍然不忘《中国文学史》的修改。
巴蜀书社约请季先生为“学者自传”丛书撰稿,他始终不为所动,而专心致志地著作文学史。季先生说过:“讲几条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容易,真正深入进去很难。所以,要知人论世,作出恰当的评价,得出切实的结论,就要进行长期的研究。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一个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只有一代两代人接续不断地做下去,才能写出理想的、有影响的文学史。鲁迅、闻一多二位先生未竟的事业,我们后来者有责任代完其志。……文学史研究正如大海一样是无尽的,我要终身追索下去。” 50年代,《司马迁》一书就已完成,“文革”中,他又看起了英文原版的天文学著作,原因是他对《史记》中的《天官书》还有不解之处。龚自珍《咏史》中的“金粉东南十五州”究竟何指?这个小问题,困扰过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很多人的著作中,均因不明词语来源,将“东南十五州”注为“泛指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的富庶地区”或“泛指江南地区”。广大读者因此难得确解,常生疑问。季先生也久久寻求这个问题的出处,为此请教过冯沅君、吴晗、段熙仲先生,均不得其解。1994年,季先生重读《资治通鉴》,终于在胡三省注中,为这个苦苦追寻了四十多年的问题找到了确切的答案。他的每篇文章都是言必有据,言之有物,从不作泛泛之谈,常从考据一个字,一个习语人手,有时是正确的,或自圆其说,有时费很多功夫,却推翻了自己最初的设想。所以为文审慎、谨严、苛刻,不轻易发表文章。他每写出一文,都要经过反复的思考,不断补充、修改、提炼,直到觉得比较成熟时才脱手。他从不想引起什么轰动,只是扎扎实实地研究问题,探求真理,奉献给世人一点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东西。他说:“文章无论长短,也无论关于古人或今人,在我都是用力作的;每写成一篇,即使只有千把字,也是一次战斗的结果”。
在学术研究上,季先生从来不愿偷工减料走捷径。《韩愈》书稿,“文革”前即已完成,因遭遇十年动乱,未能及时出版。1983年,齐鲁书社向季先生征稿,虽然学生夏晓虹力劝,季先生始终不肯脱手。他以杜甫“毫发无遗憾”的警语自求,感觉原稿有多处需要补充加工,以旧的面目示人便对不起读者。在哮喘病频犯,白内障日重,借书、读书已越发困难的情况下,对《韩愈》一书的修改仍时断时续艰难地进行。对全书的总体结构,他有意作较大调整,把韩愈放在唐代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论述。这需要重读大量的资料,对于一个年迈体衰的人,该具有怎样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的决定!季先生果然从《全唐文》读起,从头开始。韩愈生平中的大事小节,他都逐一考证,不轻易放过。虽然直到临终,也没有完成这项工作,但他的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来者。
季先生不仅治学非常严谨、细致,而且非常谦虚,对前辈、同辈、后辈学者都非常尊重。他的文集请弟子作序;江苏师范学院的钱仲联先生长于笺注之学,注韩愈、陆游、黄遵宪,是著作等身的大家。季先生对钱先生很佩服,经常在学生面前盛赞钱先生的学问,可以说达到了倾倒的程度。他不仅将钱先生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近代文学分支的顾问,而且特别将条目定稿会议会址安排到钱先生的家门口,江苏师院旁边的东吴饭店。 多年来季先生在读书、教书、研究之余,创作了很多诗歌。初中时在淮安同乡会的刊物上,他曾发表关于描写灾民逃荒情景的七言绝句五首,引起有些老师的注意。高中作文课上,他做的《农民叹》三首,老师何绍春称赞有古歌谣意味。大学期间,罗庸先生认为,季诗“诸作俱见性情,兼富意境,惟时有浅弱之句,多读自有进益”。以后兼修朱自清先生的宋诗课,“从此有宋诗的影响,诗作风格的变化也好似宋诗的作法”。从中学开始直到90年代初,近70年季先生保持了写诗的习惯,这些诗既是他生活工作的纪实,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历程。在研究工作中,他曾主编《近代诗选》,对晚清诗人大多做过专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创作,对新诗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观点:
“新诗走错了路,与晚清’诗界革命‘接不上头,当然他们不能成功。新诗歌还得走回头路。”“旧诗没有前途,……如今旧体诗大行是表面现象……因为还未找到出路。这个出路,晚清大家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就已开始在找,……到’五四时代‘,兴起了白话诗,旧体诗未亡,但出路无人找了……看来要打破旧体诗与白话诗的界线,找到新的出路,明确方向与方法,闯出新路来……接着梁启超’旧风格含新意境‘讲下去,似可以得出新的结论。”“……今日的律诗,只押韵可以放宽,平仄仍需讲求,对仗为主要特征,更不可不用力完成。”“欲求新,须在内容上抓住感兴,寓形式格律于浑然一体之中。”“……语言随时代变化而益丰富,作诗取其所需,以调协为主。”“诗不叙事无史之作用,诗即取消其本职,成为文人消遣之工具,所以身价跌落矣。……亦可以论史的作用,不是议论,而是’著议‘……就是提出问题,发人深思、研究,其背后有历史。近代诗起变化,始于龚自珍,至鲁迅而达于高度新发展。毛主席的诗词是划时代的大发展”。“我想象的新体诗,是解放的,能表现新世界的,构词不分白话文言。它是从古典诗来的,而有现代诗的色彩。民间歌谣,元明戏曲和弹词的形式都仍采用,要能叙事和著议,容纳新事物、新名词、新思想、新文化。不一定是长诗,短篇的也可以作。散文化不免,但也不一定散文化。总之由内容决定。”

查理大学读研怎么样

这所学校是世界200强著名高等学府、欧洲大陆顶尖研究型大学和中欧地区文化中心,毕业就业福利待遇优厚。而读研的条件是要求申请者的平均GPA在3.6分以上,托福总分90分以上,雅思总分6.5分以上,SAT均分1290分以上,要求学生持有本科学位,且本科主修专业要与申请专业相关,并且申请者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能够支付留学期间所需要的费用。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有哪些出国交流的项目呢?求...

你好 法大研究生每年都有少数学生可以参加出国交流,有很多国家可以交流,而且学校也不错,但是人员都比较少,一个学校就2~4个,为你提供出国机会。不过几乎都是免学费生活费自理的。由欧洲的还有美洲的,如果想出去的话最好学习一下当地的语言。这样面试会比较容易通过。当然基本条件是英语要好。下面是两个法大的交流生通知实例:(但是不限于这两个国家)
关于选拔研究生赴捷克查理大学交流学习的通知
2013-06-18 23:31
各位研究生同学:
根据我校与捷克查理大学法学院签署的交流协议,我校2013年10月可以选派2名同学赴该法学院交流学习一个学期。
一、申请条件
1.法学各专业2012级研究生;
2.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托福95及以上或雅思6.5及以上,并在有效期内

关于2013年选派优秀硕士生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习的通知
2013-05-23 17:28
各位研究生:

根据我校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Dublin College)签订的学生交换协议,我校每年可选派1名硕士生赴都柏林大学参加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1.全日制硕士生;
2.法学专业;
3.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英文流利程度满足海外学习的需要;
4. 语言成绩(满足任一即可):雅思6.0及以上/托福90及以上/大学英语四级550及以上/大学英语六级成绩500及以上。
5.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都柏林大学学费给予免除,国际旅费、签证费、当地生活费及食宿等费用需自理。
就这些了,你来这边了可以再问,希望给分,谢谢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查理大学专业 季镇淮的人物简介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查理大学专业 季镇淮的人物简介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大家正在看